坠积性肺炎怎么回事
坠积性肺炎是长期卧床者因呼吸道分泌物坠积引发的肺部炎症,多发生于老年等人群。病因包括体位、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及免疫力低下。症状有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全身(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表现。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体位、呼吸道管理)、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预防措施包括体位调整、呼吸功能训练、口腔护理及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需特别关注,各自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坠积性肺炎的定义
坠积性肺炎是因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难以咳出,在肺部坠积而引发的肺部炎症。多发生于老年、久病卧床、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受限等人群。
二、坠积性肺炎的病因
1.体位因素:长期卧床,尤其是半卧位或平卧位,重力作用使呼吸道分泌物向肺底坠积,不易排出,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比如老年患者因骨折长期卧床,就易出现这种情况。
2.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长期卧床人群咳嗽反射减弱,纤毛运动功能降低,导致痰液排出困难。像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肢体瘫痪、意识不清的患者,咳嗽排痰能力下降,易引发坠积性肺炎。
3.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本身免疫力较差,易受病原体侵袭,当呼吸道有分泌物坠积时,更易诱发感染。
三、坠积性肺炎的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病情进展可出现咳黄色脓痰;咳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呼吸困难,早期可能活动后气促,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感呼吸困难。
2.全身症状:发热,体温可高可低,部分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体温不升;乏力,全身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体重可能短期内下降。
四、坠积性肺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结合长期卧床病史,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生可初步怀疑坠积性肺炎。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会增高,提示存在炎症感染。痰培养可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使用。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见肺部纹理增粗、紊乱,肺底可见斑片状阴影;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如炎症范围、有无空洞等,对诊断更具价值。
五、坠积性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体位管理: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1次,可变换为侧卧位、半卧位等,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增加患者坐起时间。
呼吸道管理: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咳痰,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用力咳出痰液。对于痰液黏稠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2.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常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选用相应抗病毒药物。同时,可使用化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可通过鼻饲或胃肠造瘘等方式,为不能经口进食患者提供营养。
六、坠积性肺炎的预防
1.体位调整: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松动与引流。病情允许时,尽量让患者坐起或半卧位,床头可抬高30°50°。
2.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闭嘴经鼻吸气,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咳嗽排痰能力。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至少进行2次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降低细菌进入呼吸道引发感染风险。
4.增强免疫力: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通过加强营养、适当运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反应不典型,可能发热不明显或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家属及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老年人一般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用药需谨慎,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呼吸道发育不完善,咳嗽排痰能力弱。对于因疾病长期卧床儿童,护理过程要更加细致,翻身拍背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呼吸道。雾化吸入时,要选择合适面罩,确保药物有效吸入。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3.孕妇:孕妇患坠积性肺炎,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同时,孕妇应适当增加活动,如在室内散步等,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发病风险。
4.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增加坠积性肺炎发病风险。因此,慢性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