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是什么
窦性心动过速指窦房结冲动频率超正常,成人心率超100次/分钟且节律规整,儿童依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标准。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如运动、情绪等)、病理性(如发热、贫血、甲亢及多种心、肺疾病)和药物因素(如肾上腺素等)。临床表现轻者可无症状或仅心悸,重者有头晕、胸闷等,心脏听诊心率增快、节律规则。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还可能需其他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关键是针对病因,如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疾病、调整药物等,症状明显者可对症用β受体阻滞剂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家长应密切观察;老年人治疗要考虑基础病及脏器功能,活动应循序渐进;孕妇要明确病因,治疗时权衡对胎儿影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窦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窦性心动过速指窦房结发出冲动的频率超过正常范围,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且节律规整。在儿童中,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心率范围不同,例如婴儿期(0-1岁)心率超过150次/分钟、幼儿期(1-3岁)心率超过130次/分钟、学龄前期(3-7岁)心率超过120次/分钟、学龄期(7-14岁)心率超过110次/分钟时,也可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二、窦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吸烟、熬夜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下,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比如,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心率会明显上升。不同性别和年龄也有差异,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在情绪紧张时更容易出现。老年人因心脏储备能力下降,在轻微活动后也可能发生。
2.病理性因素:多种疾病可引发窦性心动过速。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15次/分钟。贫血时,机体为满足组织器官的氧供,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此外,心力衰竭、休克、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机体缺氧等原因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麻黄碱等,可兴奋心脏的β受体或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三、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
1.症状: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即自觉心跳加快,可伴有心前区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甚至胸痛、呼吸困难、黑矇等。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症状往往更为明显,可能加重原有心脏病病情。
2.体征:心脏听诊时,心率增快,节律规则,第一心音强度可变。脉搏跳动频率与心率一致,强度可因病情不同而有差异。
四、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秒,心率超过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
2.其他检查:为明确病因,可能还需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查甲亢,心肌酶、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以及胸部X线、CT等检查排查呼吸系统疾病等。
五、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这是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关键。对于生理性因素,去除诱因后,心率通常可恢复正常。如因情绪紧张引起,可通过放松心情、休息来缓解;由发热导致的,积极退热治疗后心率会随之下降。对于病理性因素,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治疗甲亢、纠正贫血、控制感染等。药物因素所致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调整或停用相关药物。
2.对症治疗:对于症状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药物。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可降低心率,缓解心悸等症状。但此类药物在使用时需谨慎,尤其是有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等病史的患者。此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也可用于减慢心率,但同样需关注其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窦性心动过速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等。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需谨慎,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窦性心动过速可能加重原有病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心脏功能和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在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心率过快引发意外。
3.孕妇:孕期发生窦性心动过速,首先要明确病因。生理性因素如孕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可引起心率加快,此时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若为病理性因素,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需用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