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输卵管炎
输卵管炎是常见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疾病,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女性,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疾病、临近器官炎症蔓延、宫腔手术操作后感染及经期卫生不良等。症状有下腹部疼痛、发热及全身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阴道出血。诊断依靠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炎症指标、病原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MRI)。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补充营养等)、药物治疗(抗生素)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安全性行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特殊人群如备孕、孕期、绝经后女性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输卵管炎
输卵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指病原体感染引起输卵管发生的炎症,常累及邻近组织。该疾病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增加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风险。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主要包括内源性病原体与外源性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如厌氧菌、需氧菌等,可来自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外源性病原体以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为主,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
2.性传播疾病: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不注意性卫生等,增加了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风险,从而引发输卵管炎。
3.临近器官炎症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输卵管。
4.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若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后不注意卫生,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引起输卵管炎。
5.其他:如月经期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均可能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三、症状
1.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持续性疼痛,常在性交、活动后加重。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为隐痛,重者可难以忍受。
2.发热及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若伴有腹膜炎或盆腔脓肿形成,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3.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量增多,可呈脓性,伴有异味。
4.异常阴道出血:包括性交期间、性交后或月经周期之间的点滴出血。
四、诊断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可发现子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若有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附件区包块且压痛明显。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炎症。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炎症指标升高,有助于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
病原体检查:通过宫颈管分泌物或后穹窿穿刺液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等,可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临床用药。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见边界不清的囊性肿物。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及程度,尤其适用于病情复杂或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炎症局限及宫腔分泌物引流。同时,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2.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若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可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
3.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以及脓肿破裂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经腹手术等,以切除病灶、引流脓液为主要目的。
六、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经期要勤换卫生巾,禁止经期性交。
2.安全性行为: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及过早开始性生活,可有效减少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
3.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进行宫腔内手术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做好抗感染措施。
4.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患有阑尾炎、腹膜炎等疾病,应及时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输卵管。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备孕女性:若有输卵管炎,应积极治疗,待炎症治愈后再备孕,以免增加异位妊娠或不孕风险。治疗期间严格避孕,避免意外怀孕,因患病期间怀孕,可能影响胚胎发育,也不利于疾病治疗。
2.孕期女性:孕期患输卵管炎,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病情及孕周,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患者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同时,要密切关注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若症状加重或出现胎动异常等,需立即就医。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自净能力减弱,虽然患输卵管炎概率较育龄期女性低,但仍需注意个人卫生。若出现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