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真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宿主、环境和医源性三方面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宿主因素有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化疗患者)、基础疾病(COPD、糖尿病、囊性纤维化患者)、老年人群、长期吸烟、营养不良、长期住院及入住ICU等;环境因素涵盖潮湿温暖环境、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医源性因素包含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放射治疗。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要注意生活环境及基础疾病治疗护理,孕妇避免接触污染环境且勿自行用药,老人要注意生活环境、适度锻炼及遵医嘱用药,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宿主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这是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原因。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受者需长期服用环孢素等抑制免疫系统,以防止器官排斥)、接受抗肿瘤化疗的患者(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抑制免疫系统),其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抵御真菌的侵袭,从而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
2.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由于气道防御功能下降,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病情,增加了真菌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血液及组织中的含糖量较高,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囊性纤维化患者,因呼吸道黏液分泌异常,气道清除功能障碍,利于真菌定植。
3.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咳嗽反射降低,使得呼吸道对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
4.长期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气道黏膜,破坏气道的正常防御机制,削弱肺部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
5.营养不良:身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无法有效应对真菌的入侵,从而增加肺部真菌感染风险。
6.长期住院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尤其是ICU患者,常因病情严重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这些操作破坏了呼吸道的天然屏障,使真菌更容易进入肺部引发感染;此外,医院环境中真菌分布广泛,患者长时间暴露其中,感染几率增加。
二、环境因素
1.潮湿温暖环境:真菌适宜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如长期处于地下室、温室等潮湿环境,或在炎热潮湿的季节,空气中真菌孢子浓度较高,人们吸入后易引发肺部真菌感染。
2.职业暴露: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人群,如农民、园艺工人等,经常接触土壤、植物等富含真菌的环境,若防护不当,大量吸入土壤中的真菌孢子,如曲霉菌孢子等,可能引发肺部真菌感染。
3.环境污染:在一些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场所,真菌容易滋生。例如,一些老旧建筑物的通风管道中可能存在大量真菌,当通风系统运行时,真菌孢子会被散布到空气中,被人吸入后可能引发肺部感染。
三、医源性因素
1.抗菌药物使用:长期、不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抑制对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生长,从而使真菌过度生长繁殖,引发肺部真菌感染。例如,长期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2.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等侵入性操作,直接破坏了人体的天然屏障,为真菌进入肺部提供了途径。同时,这些操作过程若消毒不严格,或操作后护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真菌侵入肺部引发感染。
3.放射治疗:胸部放射治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肺部组织造成一定损伤,降低肺部的局部免疫力,增加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受到真菌侵袭。家长应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避免孩子长时间处于潮湿、不卫生的环境中。若孩子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在孩子需要接受侵入性操作时,家长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操作的必要性及可能的风险,确保操作规范、安全,操作后做好护理工作。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预防肺部真菌感染。
2.孕妇:孕妇在孕期免疫力相对较低,且用药受限。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被真菌污染的环境,如避免从事园艺工作、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场所等。若出现疑似肺部真菌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孕妇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下降,又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肺部真菌感染风险高。家属应关注老人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开窗通风。鼓励老人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若老人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等,家属要监督老人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一旦老人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真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