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分为哪四期
大叶性肺炎通常分为四期,各期表现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充血水肿期(发病12天),肺叶肿胀暗红,肺泡腔有浆液渗出,患者咳嗽咳淡红或粉红泡沫痰,听诊有湿啰音,影像呈淡薄片状阴影;红色肝样变期(34天),肺叶肿大如肝暗红,肺泡腔含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患者咳铁锈色痰,有胸痛、呼吸困难,查体触觉语颤增强等,影像有大片实变影及“空气支气管征”;灰色肝样变期(56天),肺叶肿大灰白质实,肺泡腔纤维素增多、中性粒细胞多,患者咳脓性痰,呼吸困难缓解,查体及影像有相应变化;溶解消散期(710天左右),病原菌被清除,肺组织恢复,患者症状减轻。儿童患病进展快,用药需谨慎;老人多有基础病,症状不典型,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孕妇患病可能影响胎儿,用药遵医嘱,保持良好心态和饮食。
1.充血水肿期:发病后的1-2天。此期主要的病理特征为病变肺叶肿胀,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这是由于细菌进入肺泡后,引发炎症反应,使得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则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物。渗出物中含有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患者在这一时期,由于炎症刺激及渗出,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往往呈淡红色或粉红色泡沫状。听诊时可闻及湿性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病变肺叶呈淡薄的片状阴影。
2.红色肝样变期:一般出现在发病后的3-4天。病变肺叶进一步肿大,质地变实,外观如同肝脏,颜色暗红,故而得名。此期肺泡壁毛细血管仍处于显著扩张充血状态,肺泡腔内则充满了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也混杂其中。纤维素丝通过肺泡间孔相互连接的情况较为常见。患者症状较充血水肿期更为明显,咳出的痰液由淡红色逐渐转变为铁锈色痰,这是因为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与痰液结合所致。同时,由于肺部实变,气体交换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胸痛往往随呼吸或咳嗽加重。查体时病变部位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
3.灰色肝样变期:大约在发病后的5-6天。病变肺叶依然肿大,不过颜色由暗红色逐渐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而称为灰色肝样变期。此时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素显著增多,纤维素网内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而红细胞相对减少。这是因为随着病程进展,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以吞噬细菌等病原体。由于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充血现象反而较红色肝样变期有所减轻。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持续,痰液仍以脓性为主。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会随着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以及纤维素的溶解而有所缓解。查体时病变部位触觉语颤依然增强,叩诊呈浊音,支气管呼吸音逐渐减弱,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表现与红色肝样变期相似,但实变影密度可能有所增加。
4.溶解消散期:发病后的7-10天左右进入此期。随着机体防御功能的增强,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溶解,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使渗出的纤维素逐渐溶解。溶解物部分经气道咳出,部分被淋巴管吸收。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症状逐渐缓解,痰液量逐渐减少。查体时病变部位叩诊逐渐恢复为清音,听诊呼吸音逐渐恢复正常,湿性啰音逐渐消失。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病变逐渐吸收,实变影范围缩小,密度减低,最终恢复正常。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大叶性肺炎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若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在护理方面,要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帮助孩子恢复体力。同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使大叶性肺炎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增加。老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不典型,发热、咳嗽等表现可能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家属应关注老人的日常状态,如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精神不振等情况,需警惕肺炎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此外,鼓励老人适当活动,以促进痰液排出,但要注意避免劳累。
3.孕妇:孕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患大叶性肺炎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导致胎儿缺氧、发育异常等。孕妇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患病期间,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焦虑可能影响胎儿。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自身抵抗力。若出现咳嗽剧烈等可能影响胎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