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因乳腺导管阻塞、激素水平紊乱、自身免疫因素等致乳腺导管扩张引发的无菌性炎症。病因有导管阻塞(如乳头内陷致排泄不畅)、激素失衡(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自身免疫异常(免疫系统攻击乳腺组织)。症状包括乳房肿块(多在乳晕周围、质地硬、边界不清)、疼痛(胀痛或刺痛,月经前后可能加重)、乳头溢液(半数患者出现,浆液性、血性或脓性)、乳晕周围红肿(可形成脓肿、窦道或瘘管)。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乳腺钼靶、病理检查(确诊金标准)。治疗分药物(抗炎如泼尼松、合并感染用敏感抗生素)和手术(切开引流、病灶切除、乳房区段切除)。特殊人群中,孕期哺乳期用药手术谨慎,暂停哺乳;老年女性评估身体和手术耐受性,关注心理;有过敏史患者告知过敏史,避免用过敏药并密切观察。
一、定义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乳腺炎症,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并非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而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乳腺导管阻塞、扩张,管内脂质分泌物堆积、外溢,从而引发的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无菌性炎症。
二、病因
1.导管阻塞:这是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原因,常见于乳头畸形(如乳头内陷)、乳腺导管排泄不畅,导致分泌物积聚,引发炎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乳头内陷的女性患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激素水平紊乱: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尤其是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可影响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使导管壁变薄、弹性降低,易引发导管扩张及炎症。围绝经期女性因体内激素波动较大,发病率有所上升。
3.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将乳腺组织中的某些成分识别为外来抗原,启动免疫反应,导致乳腺组织炎症损伤。一些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患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几率也相对增加。
三、症状
1.乳房肿块:常为首发症状,多位于乳晕周围,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花生米,大者可占据整个乳房象限。
2.乳房疼痛:多为胀痛或刺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可在月经前后加重。疼痛常与肿块同时存在,炎症累及周围组织时疼痛加剧。
3.乳头溢液:约半数患者会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颜色多样,如淡黄色、棕色或暗红色。溢液的出现提示乳腺导管存在病变及炎症。
4.乳晕周围红肿:炎症发展可导致乳晕周围皮肤红肿、发热,严重时可形成脓肿,皮肤表面出现波动感,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或瘘管,经久不愈。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乳房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乳头溢液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如发现乳晕周围质地硬且边界不清的肿块,结合乳头溢液等表现,高度怀疑浆细胞性乳腺炎。
2.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扩张、管壁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等特征,有助于与其他乳腺疾病(如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相鉴别。
3.乳腺钼靶:对于年龄较大、乳腺腺体较致密的患者,钼靶检查可发现乳晕下区导管扩张、钙化等表现,但对病变细节的显示不如超声。
4.病理检查: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金标准。病理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等特征性改变。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对于炎症急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待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
抗生素:在合并细菌感染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进行抗感染治疗。
2.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术:适用于已形成脓肿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脓肿,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切口感染。
病灶切除术:对于炎症局限、肿块明显的患者,可在炎症控制后行病灶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的乳腺导管及周围炎症组织,降低复发风险。
乳房区段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大,累及多个乳腺导管及周围组织,可考虑行乳房区段切除术,切除包含病变的部分乳房组织,尽可能保留正常乳腺组织,减少对乳房外观的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患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需格外谨慎。药物治疗时,应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也需权衡利弊,尽量避免在孕早期和孕晚期进行手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早产、流产。哺乳期患者应暂停哺乳,防止炎症扩散,同时应及时排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加重病情。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时,需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切口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老年女性因乳腺组织萎缩、乳房松弛,手术对乳房外观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3.有过敏史患者: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抗炎药物、抗生素等治疗时,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