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或无力为特征的疾病,青壮年男性多见,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三种,各型临床表现不同,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清钾测定、肌电图等检查,治疗主要包括补钾、避免诱因、药物治疗等。
1.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青壮年男性多见,常于夜间或清晨醒来四肢或部分肌肉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少数可累及呼吸肌,常对称,可伴有肌肉疼痛、麻木、蚁行感。
部分患者可有肢体感觉异常、口渴、多汗、少尿、恶心、呕吐等。
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个别可达数周,发作间期完全正常。
2.高钾型周期性瘫痪: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数在10岁前起病,偶见成年人。
常于剧烈运动、寒冷、钾盐摄入、使用琥珀胆碱等药物后发作,表现为四肢或部分肌肉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常累及呼吸肌,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
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疼痛、手足搐搦、心律失常等。
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个别可达数周,发作间期完全正常。
3.正常钾型周期性瘫痪: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数在20岁前起病,偶见成年人。
常于夜间或清晨醒来四肢或部分肌肉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可伴有肌肉疼痛、麻木、蚁行感。
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肥大、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个别可达数周,发作间期完全正常。
周期性瘫痪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清钾测定、肌电图等检查。治疗主要包括补钾、避免诱因、药物治疗等。
对于周期性瘫痪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避免高糖、高盐饮食,避免使用琥珀胆碱等药物。同时,应定期监测血清钾,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