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什么病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节气候变化时较多见,病因包括感染、特发性、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代谢障碍等,主要症状为单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的药物治疗、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和后遗症期的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暖、保持心情愉快、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感染等。
病因:
感染:约40%患者起病前有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
特发性:约30%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原因不明。
创伤性:产伤、面部外伤等。
中毒:如酒精中毒。
代谢障碍: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其他:Bell麻痹、肿瘤等。
症状:
单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双侧周围性面瘫:双侧周围性面瘫常出现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症状较单侧周围性面瘫重,可有言语不清、进食时食物残留于齿颊间隙内等。
诊断: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
可能会进行一些检查,如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
急性期:主要是减轻面神经水肿和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
恢复期:主要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以进行针灸、按摩、理疗等。
后遗症期:如果面瘫后遗症期,治疗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可以进行康复训练、面部整形手术等。
预防:
注意保暖,避免面部直接吹风。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和治疗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