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血行感染等,主要症状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鸣、流脓,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中耳内有积液,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配合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抽液等局部治疗,预防方面应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保持鼻腔、咽鼓管通畅,避免耳道进水,提高身体免疫力。
病因: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血行感染等。
症状:
耳痛: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疼痛剧烈时可影响睡眠和饮食。
听力下降:鼓膜穿孔后,听力可有所下降。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
流脓:鼓膜穿孔后,耳道内可有脓液流出,脓液可为黏脓性或脓性。
检查:
耳镜检查:可观察鼓膜是否充血、穿孔,以及中耳内是否有积液。
听力检查: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诊断:根据症状、耳镜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等结果,一般可确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
全身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如果疼痛剧烈,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局部治疗:包括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抽液等。鼓膜切开术可用于鼓膜明显膨出、中耳有积脓时;鼓膜穿刺抽液可用于鼓膜紧张部小穿孔、中耳积液较多时。
预防: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感染蔓延至中耳。
保持鼻腔、咽鼓管通畅,如擤鼻涕方法正确、游泳时注意防护等。
避免耳道进水,保持耳部干燥。
提高身体免疫力,如加强锻炼、合理饮食等。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如果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儿童的耳部结构和生理特点使其更容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耳部健康,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