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炎症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也可得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主要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和软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等症状,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该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也可得病。
一、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其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此外,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也可导致本病。
二、症状
1.前驱期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
2.脑膜炎期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Kerni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恢复期
症状逐渐减轻,多在2周内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
三、检查
1.脑脊液检查
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可发现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加、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病毒学检查
可检测出脑脊液中病毒的核酸或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明确病因。
3.脑电图检查
可发现异常脑电波,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4.头颅CT或MRI检查
可排除脑部其他病变,但一般无特异性改变。
四、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在流行季节,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后出现脑膜刺激征,应高度怀疑病毒性脑膜炎。确诊需要依靠脑脊液检查或病毒学检查。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营养支持等。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头痛剧烈者可给予镇痛药物,抽搐时可给予抗癫痫药物等。
3.抗病毒治疗
对于明确病因的病毒性脑膜炎,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4.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
六、预后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良好,可在数天至数周内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预后与病毒种类、病情轻重、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七、预防
1.接种疫苗
是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重要措施,如流感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2.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3.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易发生病毒性脑膜炎,且病情相对较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孕妇
孕妇感染病毒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感染,甚至早产、流产等。因此,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孕周。
3.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病毒后易发生病毒性脑膜炎,且病情相对较重。因此,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如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