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什么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分普通型(初期似上感,后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瘀点瘀斑等)、暴发型(含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病情凶险)、轻型(症状轻)。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细菌学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保证营养等)、病原治疗(用抗生素)、对症治疗(降温、止痛、降颅内压等)。预防措施有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观察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去密集场所、通风、洗手)、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因易感染,各有相应预防及就医提示。
一、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菌主要寄居于鼻咽部,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菌可突破血脑屏障,引发脑脊髓膜的炎症。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
1.普通型流脑:初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如低热、咽痛、咳嗽等。之后病情进展,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呕吐常呈喷射状。还会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瘀点、瘀斑。
2.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可分为休克型,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广泛瘀点、瘀斑并迅速融合成片,同时伴有周围循环衰竭;脑膜脑炎型,除高热、瘀斑外,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混合型则同时具备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表现。
3.轻型流脑:症状相对较轻,仅有低热、轻微头痛及少量皮肤瘀点等表现。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依据患者的症状,如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皮肤瘀点瘀斑等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压力升高,白细胞数显著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血培养等查找脑膜炎双球菌。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病原治疗:常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以杀灭脑膜炎双球菌。
3.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头痛剧烈者给予止痛处理;有颅内压增高者,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病后7天。对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措施。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程序中,6月龄2周岁儿童需接种2剂次A群流脑多糖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多糖疫苗。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家长应按时带孩子接种流脑疫苗,这是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手段。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若孩子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同样易感染流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若出现类似流脑症状,因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尽快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3.孕妇:孕妇感染流脑不仅对自身健康有威胁,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期应避免接触流脑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怀疑感染,就医时需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损,感染流脑风险更高。此类人群除按常规预防措施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额外的预防手段,如在流脑流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