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怎么检查出来
小儿脑瘫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问清孩子出生前母亲健康状况、分娩情况及出生后病史,同时了解家族中有无类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评估生长发育指标,以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观察异常姿势、评估肢体运动和运动发育里程碑,检查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辅助检查涵盖影像学检查(如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CT用于紧急情况诊断)、脑电图判断是否合并癫痫,诱发电位检查评估视觉和听觉传导通路功能,还有智力及心理评估、语言功能评估,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详细询问孩子出生前母亲的健康状况,如孕期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分娩过程中是否有早产、难产、窒息、产伤等情况;出生后是否有黄疸持续不退、惊厥、颅内感染等病史。这些情况与小儿脑瘫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早产是小儿脑瘫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孕周越小,发生脑瘫的风险越高。
2.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小儿脑瘫的发病几率,虽然小儿脑瘫多为非遗传性疾病,但遗传因素在部分病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如某些基因突变与特定类型的脑瘫相关。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评估孩子整体生长情况。小儿脑瘫患儿可能存在生长发育迟缓,如头围异常可能提示脑部发育问题,小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脑发育不良,大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脑积水等情况。
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孩子的姿势,如是否存在头后仰、角弓反张、蛙位姿势等异常姿势;评估肢体运动,查看是否有肢体僵硬、松软,或两侧肢体运动不对称等。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减小,而软瘫型患儿则肢体松软,肌张力低下。同时,对孩子的运动发育里程碑进行评估,正常小儿在特定年龄会达到相应的运动发育阶段,如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等,脑瘫患儿常出现运动发育延迟。
反射检查: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情况下会在一定年龄消失,若这些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此外,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在正常小儿2岁以内可能为阳性,但2岁后仍持续阳性,结合其他症状需考虑神经系统病变。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小儿脑瘫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能发现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软化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病变,对于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有重要意义。例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脑瘫常见的脑部病变,MRI可早期发现微小病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头颅CT:能显示脑部的钙化、出血、占位等病变,但对脑白质病变的显示不如MRI敏感。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怀疑有颅内出血时,CT可快速明确诊断。
2.脑电图检查:可检测脑电活动,部分小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脑电图异常,如癫痫样放电等。虽然脑电图异常不能直接确诊脑瘫,但对于判断是否合并癫痫以及评估脑功能状态有帮助,因为癫痫是小儿脑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20%40%的脑瘫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3.诱发电位检查
视觉诱发电位:可评估视觉传导通路功能,了解患儿视觉发育情况。若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视觉相关脑区或传导通路的病变,因为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伴有视力障碍。
听觉诱发电位:用于检测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判断患儿听力情况。听力障碍在脑瘫患儿中也较为常见,及时发现有助于早期进行听力干预和康复。
4.智力及心理评估:通过专业的智力测试量表,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小儿脑瘫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了解智力情况对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非常重要。同时,心理评估有助于发现患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以便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
5.语言功能评估:运用语言发育评估工具,对患儿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等进行评估。许多脑瘫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早期准确评估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