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及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如下:肿瘤形态上,分叶征因肿瘤各部位生长不均形成,约60%80%周围型肺癌可见;毛刺征是肿瘤浸润及周围肺组织反应所致,发生率约50%70%;棘状突起为介于分叶和毛刺间的粗大钝结构。肿瘤密度方面,多数为实性结节,可因坏死等密度不均;磨玻璃密度结节中,直径大于10mm的纯磨玻璃结节及混合磨玻璃结节恶性概率高;钙化少见,形态多样。肿瘤内部结构有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分别约20%50%及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常见。与周围组织关系上,胸膜凹陷征由肿瘤内纤维组织牵拉胸膜形成,发生率约30%60%;血管集束征因肿瘤诱导周围血管生成聚集。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做CT打造影剂要告知肾功能,儿童尽量避免,必要时做好敏感部位防护,孕妇非紧急情况避免,有过敏史人群提前告知医生。
一、肿瘤形态
1.分叶征:周围型肺癌常见的特征之一,是由于肿瘤各个部位生长速度不均衡,导致肿瘤边缘形成多个弧形凸起,之间有较深的切迹,类似分叶状。研究表明,约60%80%的周围型肺癌可出现分叶征。分叶征的形成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受到周围肺组织阻力不均匀等因素有关。
2.毛刺征:表现为自肿瘤边缘向周围肺组织伸展的、不与胸膜相连的、呈放射状排列的短细线条影。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向周围浸润生长,同时刺激周围肺组织产生反应性增生,形成围绕肿瘤的间质反应带。毛刺征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50%70%。
3.棘状突起:指介于分叶和毛刺之间的一种较粗大而钝的结构,呈尖角状向肺野突出,基底较宽,是肿瘤生长过程中局部浸润、快速增长突破小叶间隔的结果。
二、肿瘤密度
1.实性结节:多数周围型肺癌表现为实性结节,在CT图像上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不均匀密度可能是由于肿瘤内部存在坏死、出血、钙化等情况。肿瘤内坏死灶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无强化。
2.磨玻璃密度结节(GGN):部分周围型肺癌可呈磨玻璃密度,即在肺窗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但其内仍可见肺纹理走行。纯磨玻璃结节(pGGN)若直径大于10mm,恶性概率相对较高;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因同时含有实性成分和磨玻璃成分,其恶性风险更高。研究显示,mGGN中恶性病变比例可达60%80%。
3.钙化:周围型肺癌钙化相对少见,发生率约为1%10%。钙化形态多样,可呈斑点状、斑片状等。其形成可能与肿瘤内局部营养不良性钙化、肿瘤细胞分泌的碱性磷酸酶促使磷酸钙盐沉积等有关。
三、肿瘤内部结构
1.空泡征:指肿瘤内直径小于5mm的含气腔隙,病理基础为未被肿瘤组织侵犯的肺组织、小支气管或肿瘤内坏死液化后排出形成的小空洞。空泡征在周围型肺癌中发生率约为20%50%。
2.支气管充气征:CT上可见肿瘤内有含气的支气管影,是由于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未完全阻塞支气管腔。这一征象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较为常见。
四、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1.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肿瘤与胸膜之间的三角形影,尖端指向肿瘤,基底位于胸膜面。其形成机制是肿瘤内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脏层胸膜,导致局部胸膜凹陷。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0%60%。
2.血管集束征:肿瘤周围的血管向肿瘤聚集,可表现为血管增粗、扭曲、中断等。这是因为肿瘤生长需要丰富的血供,会诱导周围血管生成并向肿瘤方向生长。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部分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CT检查时,若需打造影剂,应提前告知医生肾功能情况,因为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引发造影剂肾病。同时,老年人对于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较弱,家属及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CT检查,以减少辐射暴露对身体的潜在危害。若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CT检查,应在检查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对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3.孕妇:CT检查具有一定辐射,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若非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孕妇应避免进行CT检查。若必须检查,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并做好腹部的铅屏蔽防护。
4.有过敏史人群:若对CT检查中可能使用的造影剂等物质有过敏史,应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检查前使用抗过敏药物等,以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