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是什么病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分急性与慢性。急性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或鼓膜穿孔侵入中耳,儿童咽鼓管特点使其更易患病,症状有耳痛、发热、流脓等,治疗需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慢性多因急性未彻底治愈,症状为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分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后两者常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观察症状、预防感染及遵医嘱用药;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孕妇用药谨慎,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加强卫生、避免感染及积极治疗并提高免疫力。
一、什么是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病因: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如感冒、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细菌可通过咽鼓管途径侵入中耳。此外,外耳道的细菌也可经鼓膜穿孔处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儿童的咽鼓管相较于成人短、平、宽,且咽口位置较低,故更易患上该病。
2.症状:初期症状以耳痛为主,疼痛较为剧烈,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加剧。随着病情进展,鼓膜穿孔前,患者可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小儿发热症状通常比成人更严重,还可能出现烦躁、哭闹、抓耳等表现。鼓膜穿孔后,耳内会流出脓液,初为血性,后变为黏脓性,此时耳痛可明显减轻,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
3.治疗: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全身治疗方面,根据病情轻重,轻者可选用口服抗生素,重者则需静脉滴注抗生素。局部治疗,在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再滴入抗生素滴耳液。同时,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及咽部疾病也十分重要。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病因: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得到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所致。此外,咽鼓管功能异常、鼻腔及鼻窦疾病长期存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也易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
2.症状: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为主要症状,脓液性质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单纯型多为黏脓性,量较多,无臭味;骨疡型脓液呈持续性,有臭味,可伴有肉芽或息肉生长;胆脂瘤型脓液量少,有特殊恶臭,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听力下降也是常见症状,程度因病情而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鸣,耳鸣一般为低调间歇性。
3.类型:
单纯型:最常见,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黏膜层,通常无骨质破坏。
骨疡型:病变超出黏膜组织,可侵及骨膜及骨质,有肉芽或息肉形成。
胆脂瘤型:中耳内形成含有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的囊性结构,虽非真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侵犯周围骨质,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
4.治疗:根据不同类型,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定期清理外耳道脓液,保持引流通畅。骨疡型和胆脂瘤型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同时尽可能重建听力。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患化脓性中耳炎。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抓耳、哭闹、发热等异常表现,如有应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孩子躺着喂奶,防止奶液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对于已患病的儿童,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家长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孩子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若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更易发生感染且病情可能较重。因此,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正在服用多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便医生合理用药。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病情恢复。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差,感染化脓性中耳炎后病情可能进展迅速且难以控制。这类人群要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一旦患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