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区别
中耳炎与外耳道炎在多方面存在区别。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炎症,病因有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等,症状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流脓等,检查靠耳镜、听力及影像学等,治疗依情况药物或手术;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炎症,病因包括感染、过敏、全身性疾病,症状有耳痒、耳痛、分泌物、听力下降,靠耳镜及分泌物检查诊断,药物及局部处理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过敏体质者,患病及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区别
1.中耳炎:是指发生于中耳部位的炎症,中耳包含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气房等结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发,累及这些部位导致相应症状。
2.外耳道炎:主要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外耳道是从外耳道口到鼓膜的管道,炎症局限于该区域。
二、病因区别
1.中耳炎
感染因素:常见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或血行感染中耳。儿童咽鼓管短、平、直,更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蔓延引发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窦炎等疾病,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引发中耳炎。气压变化,如乘坐飞机、潜水等,也会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中耳炎。
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使中耳黏膜发生免疫性炎症。
2.外耳道炎
感染: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真菌感染多由曲霉菌、念珠菌等引起。外耳道进水、长期佩戴耳机、挖耳等破坏外耳道皮肤屏障,易诱发感染。
过敏: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妆品、染发剂、助听器材料等,可引发外耳道过敏性炎症。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因外耳道皮肤抵抗力下降引发炎症。
三、症状区别
1.中耳炎
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吞咽、咳嗽时加重,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抓耳、摇头等。
听力下降:中耳积液或炎症影响声音传导,导致不同程度听力减退,儿童可能出现对声音反应迟钝、言语发育迟缓等。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调间歇性耳鸣,如“嗡嗡”声。
流脓:鼓膜穿孔后,可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
2.外耳道炎
耳痒:多为持续性,患者常忍不住搔抓。
耳痛:初期为轻微胀痛,炎症加重时疼痛加剧,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明显。
分泌物:细菌感染时多为脓性分泌物,真菌感染时多为白色、灰色或黑色菌丝样分泌物。
听力下降:外耳道肿胀、堵塞可导致听力轻度下降。
四、检查区别
1.中耳炎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内陷、穿孔,中耳腔有积液或积脓。
听力检查:纯音测听可显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可判断中耳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颞骨CT可了解中耳、乳突病变范围和程度。
2.外耳道炎
耳镜检查: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分泌物附着,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内有菌丝、孢子团等。
分泌物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指导用药;真菌涂片或培养可诊断真菌感染。
五、治疗区别
1.中耳炎
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存在中耳积液时,可使用黏液促排剂;伴有鼻塞等症状,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或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咽鼓管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中耳炎反复不愈、存在胆脂瘤等情况,需行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等。
2.外耳道炎
药物治疗: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真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过敏引起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
局部处理:清洁外耳道分泌物,保持外耳道干燥。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中耳炎发病率高,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抓耳、哭闹、对声音反应不灵敏等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咽鼓管解剖特点使其易患中耳炎,感冒后要警惕中耳炎发生。对于反复发作中耳炎的儿童,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病因。
儿童外耳道炎多因外耳道进水、挖耳引起,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挖耳,游泳后及时清理外耳道积水。儿童外耳道皮肤娇嫩,用药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药物刺激。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患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后,炎症易迁延不愈。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部疾病可能掩盖听力问题,就医时应详细告知医生听力变化情况。
3.孕妇
孕妇用药需谨慎,患中耳炎或外耳道炎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尽量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孕早期,药物致畸风险高。
4.过敏体质人群
对于过敏体质者,患外耳道炎多因接触过敏原引起,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就医时告知医生过敏史,以便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加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