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部疾病,通常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
正常情况下,中耳腔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以维持中耳内气压平衡。当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如因感冒、过敏或鼻咽部炎症导致管腔狭窄或堵塞时,中耳内的气体被黏膜吸收后无法及时补充,形成负压状态。这种负压会刺激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清样液体渗出并积聚在中耳腔内,形成积液。积液可能为淡黄色透明液体,也可能因长期积聚而变得黏稠。由于积液阻碍了声波传导,患者常出现听力下降,表现为听声音模糊、遥远,尤其在转头或按压耳屏时听力可能暂时改善。此外,还可能伴有耳闷胀感、耳鸣,以及轻微耳痛,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搔耳、摇头等。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如治疗鼻咽部炎症、改善咽鼓管功能。对于积液持续不吸收的患者,可能需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早期干预可有效避免听力永久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