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念珠菌、曲霉菌等病原菌也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除了常见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以下这些病原菌也可能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1.革兰阳性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常存在于皮肤、黏膜表面,可通过产褥期感染或医疗器械感染引起败血症。
肠球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可引起败血症。
2.革兰阴性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
铜绿假单胞菌:常存在于皮肤、肠道和呼吸道,可通过医疗器械或医源性操作引起感染。
其他:如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真菌:
念珠菌: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新生儿鹅口疮、败血症等。
曲霉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引起肺部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病原菌分布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时,医生会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的发生。
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应密切观察其症状,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母亲在孕期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以减少新生儿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