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病情进展,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需定期复查、避免劳累和感染,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1.病因
特发性膜性肾病:原因不明,占70%~80%。
继发性膜性肾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肿瘤等。
2.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
无症状性蛋白尿:仅表现为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3.诊断
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自身抗体、乙肝五项、肿瘤标志物等。
肾活检: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4.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低盐低脂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适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
抗凝和降脂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血脂。
其他: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尿蛋白。
5.预后
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
部分患者病情进展,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6.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监测蛋白尿、肾功能等指标。
避免劳累和感染:感染可能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需遵医嘱: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