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初期都有哪些症状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症状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预防关键是灭鼠和防鼠。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天出现,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天多见,持续7~14天,尿量可多达20000ml以上,氮质血症及尿毒症等症状可加重。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可能并不完全出现在每个患者身上,而且出血热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症状可能相似,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诊并获得适当的治疗。
此外,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出血热后,症状可能不典型,病情进展更快,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这些人群在感染出血热后应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
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是灭鼠和防鼠。应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灭鼠,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水源。同时,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动物和食用野生动物。如果被老鼠咬伤或接触过鼠类污染物,应及时清洗伤口,并尽快就医。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史和接触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