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症状初期
出血热症状初期的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酒醉貌、皮肤出血点等,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
一、症状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发冷、发热(39℃~40℃)。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咽部、鼻粘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腋下、前胸、腹等部位皮肤有出血点。少数患者有黄疽和肾损害。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发生于第4~6病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病日,尿量增至2000ml以上,此时可有脱水、低钾、低钠等并发症。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精神、食欲逐渐恢复。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液体疗法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对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
4.抗病毒治疗
发热期可应用利巴韦林,有一定疗效。
三、注意事项
1.个人防护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防止鼠咬伤。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灭鼠,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水源。
2.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方法。高发地区的人群,尤其是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应按规定接种疫苗。
3.早期诊断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情况,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4.避免滥用药物
在发热期,不宜使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饮食注意
在发热期,应食用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