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的症状和潜伏期
出血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其潜伏期一般为2-3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或病情加重,需注意。预防出血热需灭鼠、防鼠,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防护。
一、出血热的症状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发冷、发热(38℃~40℃)。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咽部、鼻粘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腋下、胸背部可见条索点状出血点。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低血压休克。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天出现,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天多见,持续7~14天,尿量可多达20000ml以上,氮质血症及尿毒症等症状逐渐消退。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二、出血热的潜伏期
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复制和传播。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感染出血热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孕妇
孕妇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可能会加重,对胎儿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孕妇在接触可能感染出血热的动物或环境后,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
3.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出血热后,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可能会下降,病情也容易加重。因此,老年人在感染出血热后,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四、预防措施
1.灭鼠、防鼠
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可采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的办法。防鼠的方法是保持室内外整洁,收藏好食物,及时清除垃圾,堵塞鼠洞,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2.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进行,接种后1个月左右可产生抗体。
3.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外卫生,经常打扫,定期消毒。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
4.加强食品卫生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处理要得当,以防污染。
5.做好防护
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使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总之,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一旦感染,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预防出血热非常重要。大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