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早发型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晚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以后出现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是抗菌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预防方法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注意事项。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病原菌
细菌: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等为主。
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
病毒:以单纯疱疹病毒最常见。
其他:如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
2.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病原体经胎盘感染胎儿,多发生在孕母有胎膜早破、产前出血等情况时。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吸入或接触产道内的病原体而感染。
产后感染:产后与外界环境接触,病原体通过脐部、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新生儿。
三、临床表现
1.早发型
出生后3天内起病,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
表现为反应差、哭声减弱或不哭、不吃、体温不升或发热、体重不增等。
皮肤苍白、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等。
常伴有肺炎等其他部位的感染。
2.晚发型
出生3天后起病,常发生在出生后7天以后。
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退而复现。
可伴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皮肤硬肿等。
常有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有感染的高危因素。
出现上述早发型或晚发型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小板减少。
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其他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肝功能、心肌酶谱等异常。
3.其他检查
病原学检查:如涂片革兰染色、培养、PCR等。
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CT等,有助于发现感染灶。
五、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根据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早发型败血症选用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唑林等;晚发型败血症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
疗程一般为10~14天。
2.支持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吸氧。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六、预防
1.产前
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避免胎膜早破、早产等高危因素。
2.产时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产程延长。
及时处理胎儿窘迫等异常情况。
3.产后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提倡母乳喂养,增强新生儿抵抗力。
避免与感染患儿接触。
七、注意事项
1.对于高危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有感染因素的新生儿,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感染症状。
2.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胃肠道反应等。
4.定期带新生儿进行复查,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恢复情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