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穿刺和羊水穿刺的区别
绒毛穿刺和羊水穿刺是两种常见产前诊断方式。绒毛穿刺在孕1013+6周,通过经腹或经阴道途径获取胎盘绒毛组织,用于染色体、基因等检查,风险有流产、感染等;羊水穿刺在孕1622周,经腹壁抽取羊水,检测项目广泛,风险包括流产、感染等。高龄、多次流产史、患慢性疾病孕妇进行这两种检查时,需格外注意,术前评估、控制病情,术后密切观察。
一、定义
1、绒毛穿刺:又称绒毛膜穿刺术,是在怀孕早期(一般1013+6周)通过穿刺获取胎盘绒毛组织,用于进行染色体、基因等方面的检查,以诊断胎儿是否存在某些先天性疾病。
2、羊水穿刺:是在妊娠中期(一般1622周),通过抽取羊水,获取羊水中胎儿脱落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疾病、单基因遗传病等。
二、操作时间
1、绒毛穿刺:适宜在孕1013+6周进行。这个阶段胎盘绒毛已经发育良好,能够获取足够的组织用于检测,且此时胎儿尚小,若检查发现严重问题,后续处理相对容易。
2、羊水穿刺:多在孕1622周开展。此时期羊水量相对较多,胎儿在羊水中活动空间较大,穿刺时不易损伤胎儿,且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活性较好,有利于检测。
三、操作方法
1、绒毛穿刺:有经腹部和经阴道两种途径。经腹部穿刺是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经腹壁刺入胎盘绒毛部位吸取绒毛组织;经阴道穿刺则是在超声引导下,通过阴道穹窿穿刺进入胎盘绒毛部位取材。
2、羊水穿刺:通常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经腹壁刺入羊膜腔,抽取适量羊水。
四、检测项目
1、绒毛穿刺:主要用于染色体疾病的诊断,如唐氏综合征等,也可对某些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基因分析,还能检测胎儿的性别(在有医学指征的情况下)。
2、羊水穿刺:除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染色体疾病外,对胎儿的基因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管缺陷等检测准确性较高,还能通过检测羊水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评估胎儿肺成熟度等。
五、风险
1、绒毛穿刺: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流产(发生率约0.5%2%)、感染(如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较低)、胎膜破裂、胎儿肢体损伤(罕见)等。由于操作时间较早,若发生流产对孕妇身体和心理创伤相对较大。
2、羊水穿刺:常见风险有流产(发生率约0.5%1%)、感染(如羊膜腔感染,发生率约0.1%0.3%)、出血、羊水渗漏等。因操作时胎儿较大,若发生流产对孕妇身体伤害较大,且孕周越大,产后出血等风险可能增加。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孕妇(年龄≥35岁):随着年龄增加,胎儿患染色体疾病风险升高,这两种检查都是重要的产前诊断手段。但高龄孕妇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对穿刺操作的耐受性可能降低,术后恢复可能较慢。因此,术后需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如阴道有无流血、流水,有无腹痛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有多次流产史的孕妇:本身再次流产风险相对较高,进行绒毛穿刺或羊水穿刺时,流产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加。术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全面评估手术必要性和风险。术后更要严格遵医嘱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情绪稳定,以降低流产风险。
3、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孕妇: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孕妇身体状况和胎儿发育,增加手术风险。术前应积极控制病情,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术后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变化,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