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影响五岁以下儿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症状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即小儿麻痹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方法包括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等。
1.问题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主要影响五岁以下儿童,通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文章主要内容: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三个血清型均能引起人类感染。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腐败的垃圾中能生存一年以上。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经手、食物、水、生活接触等传播。
被污染的手是传播的重要媒介,日常生活中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污染的衣物、玩具、食具、便具等均可经手感染。
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可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虽不常见,但在本病流行期间偶可发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由于部分感染者可无任何症状,病毒排出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故隐性感染者的意义更重要。
患者咽部排毒可自感染后1周开始,可长达2至3周,粪中排病毒多在症状出现后3至4周。
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有哪些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5至14天,感染后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及感觉过敏等症状。
随后出现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好发于单侧下肢,下肢比上肢更容易受累,严重者可累及上肢、膈肌、肋间肌、颈部肌群、aryngeal肌、腹肌、盆底肌、上肢肌等,甚至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是预防本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儿童常规免疫程序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口服1剂OPV。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孕妇、旅行者等高危人群,可口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进行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等。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热量和蛋白质的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对于疼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于呼吸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以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
温馨提示:
儿童应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患者的粪便应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0天,观察期间如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