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治疗
痹症是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致肢体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等症状的疾病。中医治疗方法多样,中药内服通过辨证论治,不同证型如行痹、痛痹等分别用防风汤、乌头汤等方剂,也可选用对应中成药;针灸含体针循经选穴与灸法温通经络,适用于寒痹;推拿按摩通过特定手法调节机体;中药熏蒸借中药蒸汽药力渗透。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用药剂量、针灸推拿手法及熏蒸温度需注意;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等中药,针灸推拿避开特定部位;老年人用药关注相互作用,治疗力度适中;过敏体质者治疗时留意过敏反应,出现则停疗就医。
一、痹症概述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二、中医治疗痹症方法
1.中药内服:
辨证论治:
行痹: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为特点。治法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常用方剂为防风汤。
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治法为散寒通络,祛风除湿,常用方剂为乌头汤。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治法为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常用方剂为薏苡仁汤。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治法为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常用方剂为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痰瘀痹阻证: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治法为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常用方剂为双合汤。
肝肾两虚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治法为培补肝肾,舒筋止痛,常用方剂为独活寄生汤。
中成药:根据不同证型也可选用相应中成药,如寒湿痹颗粒用于寒湿痹阻证;瘀血痹胶囊用于瘀血阻络证等。
2.针灸治疗:
体针:根据病变部位循经选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如肩部痹症,常选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位;肘部痹症选曲池、天井、尺泽等穴位。
灸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作用。适用于寒痹,如用艾条灸或隔姜灸等方法,在疼痛局部穴位施灸。
3.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能起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滑利关节的作用。先以揉、滚、按等放松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再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整复手法纠正关节紊乱等。
4.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经皮肤渗透,直达病所。可选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等药物,将药物碾碎后装入布袋蒸后热敷于患病关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肿胀。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剂量需严格把控,应避免使用毒性较大的中药。针灸时要注意儿童配合度,避免因哭闹导致断针等意外。推拿按摩手法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肌肤和关节。熏蒸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儿童皮肤。
2.孕妇:孕妇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破气通络等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流产的中药。针灸时,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穴位应禁针,其他部位针刺也需谨慎,手法宜轻。推拿按摩要避开腹部及可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和部位,防止引发流产等不良后果。
3.老年人:老年人多肝肾亏虚,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中药内服剂量不宜过大,避免损伤脾胃。针灸、推拿按摩力度要适中,防止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关节退化等导致骨折或关节损伤。熏蒸时要注意老年人对温度感知能力可能下降,防止烫伤。
4.过敏体质者:在使用中药内服、熏蒸、外敷等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急促等。若出现过敏,应立即停止相关治疗,并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