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容易发烧
乙脑疫苗接种后部分人会因免疫系统受刺激出现发烧情况,发生率一般在5%15%左右。发烧多为低热(37.3℃38℃),少数为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罕见,大多出现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不超72小时。低热采取物理降温,中度发热可加用退烧药(低龄儿童需谨慎),高热需及时就医。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特殊人群接种后发烧各有注意事项,如儿童尤其有热性惊厥病史者需加强监测,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变化,孕妇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种前应咨询医生、发烧后及时就医。
一、乙脑疫苗接种后确实可能出现发烧情况
乙脑疫苗是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接种后部分人会出现发烧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疫苗作为一种外来的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感染的症状,发烧就是常见的一种。研究显示,乙脑疫苗接种后发烧的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研究因样本量、观察方法等因素差异,报道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在5%15%左右。
二、发烧特点及相关情况
1.发烧程度:多数人接种乙脑疫苗后出现的是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这种低热通常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达到38.1℃39℃。高热(体温≥39.1℃)相对罕见,但也有个别报道。
2.发烧时间:发烧大多出现在接种疫苗后的2448小时内,一般不超过72小时。若发热时间超过72小时,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如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频繁呕吐等,应考虑是否为其他疾病导致,需及时就医。
三、应对方法
1.低热:如果体温在37.3℃38℃之间,一般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即可。比如给孩子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水,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
2.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时,除了上述物理降温方法外,若孩子因发热感到明显不适,可考虑使用退烧药。但对于低龄儿童,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使用退烧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建议6个月以上儿童,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使用退烧药。
3.高热:体温≥39.1℃属于高热,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送医途中,可继续采用物理降温措施,防止体温进一步升高引发惊厥等严重后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接种乙脑疫苗后出现发烧的概率相对较高。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对于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接种疫苗后更需加强监测,一旦出现发烧,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惊厥复发。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接种疫苗后可能也会出现发烧等不良反应。但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若出现发烧,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避免因发烧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一般不建议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但灭活乙脑疫苗在必要时可考虑接种。接种后若出现发烧,物理降温是首选方法。由于孕妇情况特殊,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如需使用退烧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烧的风险可能增加,且发烧程度可能更严重。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权衡利弊。接种后一旦出现发烧,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