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涵盖多方面。预防上,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如控盐、控脂、限酒等,适量运动,戒烟;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还要定期体检。保健方面,需注重心理调节、规律作息、冬季保暖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运动、用药要谨慎;孕妇要控制体重、定期产检;儿童及青少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有家族病史人群更要严格预防、密切关注健康。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饱和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7%,胆固醇摄入量低于300mg/d。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摄入。如蔬菜每日摄入量应不少于500g,水果200350g。控制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g,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减少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减半,过量饮酒易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在每分钟100120步;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像跑步,速度依个人情况而定。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哑铃等,有助于提高肌肉量,增强代谢。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
戒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及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控制指标,一般人群LDLC目标值为小于3.4mmol/L,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目标值为小于1.8mmol/L。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必要时服用调脂药,如他汀类药物等进行调节。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值一般为小于7%,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疾病并及时干预。一般建议每年体检一次,高危人群可适当增加体检频率。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
1.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升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睡眠78小时。作息不规律会影响人体生物钟,干扰内分泌及代谢,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
3.冬季保健:冬季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易波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注意保暖,适当增添衣物。避免清晨过早外出锻炼,可选择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进行运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基础疾病并存。在运动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用药需谨慎,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严格遵医嘱服药。
2.孕妇:孕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体重增加过多加重心脏负担。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儿童及青少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饮食,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但不健康生活方式会为日后发病埋下隐患。
4.有家族病史人群:此类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更应严格遵循上述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