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治疗措施
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一般治疗涵盖调整饮食结构,限制并逐步增加植物蛋白摄入,保证热量供应;去除消化道出血等诱因;改善肝功能;清洁肠道,禁用碱性溶液灌肠。药物治疗有减少肠道氨生成吸收的乳果糖、利福昔明,促进氨代谢的L-鸟氨酸L-门冬氨酸等,调节神经递质的支链氨基酸、氟马西尼。其他治疗含人工肝及对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肝移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饮食耐受性,儿童注意蛋白质摄入和用药安全,孕妇谨慎用药并合理调整饮食,有其他病史者兼顾基础病控制及药物选择。
一、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以植物蛋白为主,因其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且能增加粪氮排泄。同时保证足够热量供应,以减少组织蛋白分解。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通过鼻饲或胃肠造瘘补充营养。
2.去除诱因:许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等。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消化道出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避免使用镇静催眠药、麻醉药,防止便秘,因便秘会使肠道内氨及其他毒性物质吸收增加。
3.改善肝功能:积极治疗导致肝功能损害的基础疾病,如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等,可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脏功能。
4.清洁肠道:可通过导泻或灌肠清除肠道积血、积食和积便,减少肠道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吸收。常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乳梨醇,也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灌肠,禁用碱性溶液灌肠,因碱性环境会增加氨的吸收。
二、药物治疗
1.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乳果糖:在结肠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使肠道pH值降低,减少氨的形成和吸收。
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
2.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L-鸟氨酸-L-门冬氨酸:通过促进尿素循环,加速氨的代谢清除。
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而降低血氨。
精氨酸:促进尿素合成而降低血氨。
3.调节神经递质:
支链氨基酸: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进入大脑,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
氟马西尼:可拮抗苯二氮?类药物的神经抑制作用,部分患者应用后可改善症状。
三、其他治疗
1.人工肝:通过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等方法,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暂时改善肝功能,为肝细胞再生或肝移植争取时间。
2.肝移植: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相对较差,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对饮食调整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蛋白质摄入过少导致营养不良。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不能过度限制,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如乳果糖口感较好,儿童相对容易接受,但仍需密切观察有无腹泻等不良反应。同时,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诱因。
3.孕妇:孕妇发生肝性脑病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必须使用,需权衡利弊,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饮食调整方面,既要保证孕妇自身营养需求,又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
4.有其他病史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保证热量供应的同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避免因饮食调整导致血糖波动。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肝性脑病时,要注意药物对血压的影响,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