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
糖尿病足的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足部皮肤、溃疡、畸形、趾甲,触诊足背动脉搏动、皮温、感觉,压力测定了解足底压力分布;实验室检查含血糖、血常规、炎症指标、细菌培养;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各有其观察优势。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因机能下降等需严格控糖及关注足部;儿童青少年处于发育阶段,家长要关注其足部并安抚检查情绪;孕妇检查动作要轻,优先非药物治疗;肥胖患者应减重并注意足部褶皱清洁;有足部溃疡病史患者需重点关注既往部位,严格护足并定期复查。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足部皮肤颜色,若皮肤苍白可能提示血液循环不良,发绀则可能是缺氧表现。查看有无溃疡,了解溃疡部位、大小、深度、形状,足部溃疡常是糖尿病足的重要表现,不同部位溃疡可能与不同病因相关,如足底溃疡多与压力异常有关。观察足部畸形,如夏科氏足畸形,表现为足部骨质吸收、关节脱位等,这是由于神经病变和反复创伤所致。还需观察趾甲情况,如趾甲增厚、变形,可能影响足部皮肤血供并易滋生细菌。
2.触诊:触摸足背动脉搏动,若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下肢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影响足部血液供应。感受皮温,皮温降低同样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检查足部感觉,使用10克尼龙丝轻压于足部皮肤,评估患者是否能感觉到,若感觉减退或消失,提示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3.压力测定:使用足底压力测定系统,能精确测量足底各部位压力分布。压力异常增高区域易引发溃疡,如足底胼胝下压力常较高,长期异常压力可致局部组织损伤。
二、实验室检查
1.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血糖水平,餐后血糖体现进食后血糖波动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且影响伤口愈合。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存在感染。在糖尿病足患者中,感染可能迅速进展,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3.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也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
4.细菌培养:对溃疡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敏感抗生素,有助于精准抗感染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可观察足部骨骼形态、结构,判断有无骨折、骨质破坏、关节脱位等情况。如骨髓炎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改变,随病情进展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
2.CT:能更清晰显示骨骼细节,对隐匿性骨折、骨质破坏程度及范围判断更准确,还可观察周围软组织情况,如是否存在脓肿等。
3.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早期发现骨髓炎、软组织感染及水肿情况。在糖尿病足感染诊断中,MRI比X线和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变。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感觉迟钝,更易忽视足部小伤。应定期由家属或医护人员协助检查足部。因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高,一旦出现足部血运问题,恢复相对困难,故更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以改善血管条件。
2.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足部骨骼、肌肉等组织也在不断生长变化。家长需格外关注孩子足部情况,避免因神经病变未被察觉而导致足部异常受力,影响骨骼发育。因部分检查可能对儿童造成不适或恐惧,检查前应做好安抚解释工作。
3.孕妇患者:孕期血糖波动较大,易引发糖尿病足。孕妇进行足部检查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由于孕期用药受限,若发现足部问题应及时就医,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加强足部护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
4.肥胖患者:肥胖会增加足部压力,使糖尿病足发生风险更高。除严格控制血糖外,应积极减重,减轻足部负担。检查时需注意肥胖患者足部皮肤褶皱处,此处易藏污纳垢,增加感染风险,应加强清洁。
5.有足部溃疡病史患者:此类患者再次发生溃疡风险高,每次检查应重点关注既往溃疡部位及周围皮肤。日常需更加严格保护足部,避免受伤,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足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