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心力衰竭等,其各自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症状以发作性胸痛为主,治疗有药物及手术等;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特征,症状多样,治疗含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病因症状复杂,治疗依类型而定;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致心功能不全,症状有呼吸困难等,治疗有药物及心脏移植等。同时,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妇及患其他慢性病者这些特殊人群给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注意事项温馨提示。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年龄方面,男性40岁以上、女性绝经后患病风险增加;性别上,男性发病早于女性;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以及有家族病史者,发病风险也会提高。症状表现多样,典型的是发作性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遗传因素、年龄增长、高盐饮食、超重或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都是其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中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人、肥胖人群更为常见。高血压大多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三、脑卒
脑卒中又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有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常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等。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心脏病等,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是高危人群。症状表现因类型而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患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肢体无力,出血性脑卒中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治疗上,缺血性脑卒中在时间窗内可进行溶栓治疗,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根据病情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等。
四、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老年人因心脏功能衰退及基础疾病多,发病率更高。其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发展,休息时也会出现;还会有乏力、水肿,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治疗原则是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等,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病情严重时可能需心脏移植等治疗。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系统功能衰退,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多,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定期体检,密切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循医嘱规律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活动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和青少年:虽然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一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高糖高脂饮食、过度肥胖等,也可能增加日后发病风险。家长应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鼓励多参加体育活动,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更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
3.孕妇:孕期心脏负担加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风险更高。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一旦出现头痛、头晕、水肿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4.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这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相关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感染,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