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B超表现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B超表现分单纯性与乳头状两种,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单纯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大小不一,囊壁薄且均匀,内部多为无回声区、透声良好,囊壁及内部无或仅有少量血流信号;乳头状形态多规则但部分边界欠清晰,囊壁增厚且不均匀,内部回声复杂可见乳头状等实性回声突起,囊壁及乳头状突起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育龄期女性发现B超异常应及时就医,因肿瘤可能影响生育及孕期安全;绝经后女性发现卵巢肿物不能掉以轻心,需明确性质,及时处理;儿童及青少年相对罕见,诊断治疗要谨慎,关注生长发育及心理状态。
一、单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B超表现
1.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这是因为单纯性囊腺瘤通常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在B超图像上,能清晰看到其轮廓,就像一个完整的“球”或“椭圆球”,边缘光滑整齐。
2.大小: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数厘米,大的可占据整个盆腔甚至腹腔。一般来说,较小的囊腺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相对较轻,而较大的囊腺瘤由于体积大,可能会挤压周围脏器,在B超检查时也更容易被发现。
3.囊壁:囊壁薄且均匀,厚度一般在13mm左右。这是单纯性囊腺瘤的典型特征之一,均匀的薄囊壁表明肿瘤的生长相对规则,没有明显的局部增厚或异常增生。在B超下,囊壁呈现为一条纤细、连续且均匀的回声线。
4.内部回声:内部多为无回声区,透声良好。这是因为囊腺瘤内主要为液体成分,没有实质性的组织或细胞团块,所以超声通过时几乎没有反射,显示为黑色的无回声区域,类似于清澈的“水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后方回声增强的现象。
5.血流信号:囊壁及内部一般无或仅有少量血流信号。这是由于单纯性囊腺瘤生长相对缓慢,对营养供应的需求不像恶性肿瘤那样旺盛,所以血管生成较少。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仅能在囊壁上发现稀疏、点状的血流信号,内部几乎检测不到血流。
二、乳头状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B超表现
1.形态与边界:形态也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但部分边界可能欠清晰。与单纯性囊腺瘤相比,乳头状囊腺瘤因为存在乳头样结构向周围组织生长,可能会导致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如单纯性囊腺瘤那么整齐清晰,但总体仍保持一定的规则外形。
2.囊壁:囊壁可增厚,且常不均匀。乳头样结构的生长会使囊壁局部增厚,在B超图像上,增厚的囊壁回声增强,厚度不一致,有的部位可能较薄,有的部位则明显增厚,与单纯性囊腺瘤均匀的薄囊壁形成鲜明对比。
3.内部回声:内部回声较复杂,除无回声区外,可见乳头状等实性回声突起。这些乳头状回声是乳头状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在无回声的囊液背景下,呈现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的结节状或乳头状结构,突向囊腔内。其大小、数量不一,较大的乳头可能会影响囊液的透声,使内部回声变得不均匀。
4.血流信号:囊壁及乳头状突起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由于乳头状结构生长活跃,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来提供营养,所以会刺激周围血管生成,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以看到囊壁和乳头状突起内有较密集的血流信号,多呈树枝状或条状分布,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与肿瘤的生长活性有关。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育龄期女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在育龄期女性中相对常见。由于该时期女性卵巢功能活跃,受到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影响,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若发现B超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断。因为此阶段女性可能有生育需求,肿瘤的存在可能影响受孕,即使怀孕,孕期肿瘤也可能因激素变化而生长加速,甚至发生扭转、破裂等并发症,危及母婴安全。所以对于有生育计划的患者,医生会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控制肿瘤发展。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此时发现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虽然多为良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绝经后卵巢肿物有一定恶变可能,B超发现异常表现时,需密切随访或进一步检查,如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肿物性质。若高度怀疑恶变,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同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阴道干涩、生殖系统萎缩等,手术及后续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关注这些问题,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相对罕见,但并非不存在。由于该年龄段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B超检查发现异常时,诊断和治疗都需更加谨慎。首先,要准确判断肿物是卵巢来源还是其他部位病变累及卵巢。治疗方案需充分考虑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卵巢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需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