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用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调脂、降压药物,且特殊人群用药有注意事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有出血风险。调脂药中,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依折麦布抑制胆固醇吸收,PCSK9抑制剂加速LDLC清除,使用时各有注意要点。降压药方面,CCB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效果好,ACEI和ARB有不同特点,利尿剂适用于特定患者,均有相应不良反应需关注。特殊人群中,有出血病史者用抗血小板药要谨慎;肝肾功能不全者部分药物使用需注意剂量调整;高龄老人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如“英国男性医师研究”“美国医师健康研究”等均证实,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老年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2.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与阿司匹林作用相似。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老年人,氯吡格雷是常用替代药物。“CAPRIE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在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方面不劣于阿司匹林,且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3.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起效快、作用强且可逆。“PLATO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更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复合终点事件风险。但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二、调脂药物
1.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加速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4S研究”“CARE研究”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
2.依折麦布:作用于小肠刷状缘,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可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IMPROVE-IT研究”显示,在辛伐他汀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为胃肠道不适等。
3.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蛋白,阻止其与LDL受体结合,使更多LDL受体回到细胞表面,加速LDL-C清除。“FOURIER研究”表明,对于他汀治疗后LDL-C仍不达标的患者,加用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但该类药物价格相对较高,需皮下注射给药。
三、降压药物
1.钙通道阻滞剂(CCB):通过阻滞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效果显著。“Syst-Eur研究”证实,尼群地平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常见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具有改善心室重构、保护肾功能等作用。“HOPE研究”表明,雷米普利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干咳不良反应,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1结合,发挥降压作用。降压效果与ACEI相似,但干咳不良反应较少。“LIFE研究”显示,氯沙坦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与阿替洛尔相当,但在减少新发糖尿病方面更具优势。
4.利尿剂:通过利钠排水,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钾、血尿酸等指标,可能导致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有出血病史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谨慎,因这些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如既往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脑出血等病史,应在医生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后决定是否使用,必要时可选择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的药物,并采取相应预防出血措施,如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出血。
2.肝肾功能不全者: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和清除。如他汀类药物在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使用需谨慎,应密切监测肝功能;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时,肾功能不全者可能需调整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3.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更高。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高龄老人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可能较多,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定期到医院复诊,由医生优化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