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静脉血栓透析治疗
肾静脉血栓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内血栓形成致肾静脉阻塞引发系列改变。透析治疗适用于急性肾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肾损伤(如血肌酐短时间大幅升高伴水钠、电解质紊乱难纠正)及慢性肾静脉血栓致慢性肾衰竭达尿毒症期并伴严重并发症。透析方式有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对小分子毒素清除效率高,但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需建血管通路)和腹膜透析(以腹膜为半透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居家操作,但有感染风险、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有限)。透析治疗注意事项包括血管通路维护(血液透析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规范导管护理;腹膜透析固定导管、保持出口清洁等)、合理抗凝(依凝血功能等调整剂量)、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及维生素等摄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依心肺功能选透析方式,注重预防感染及谨慎抗凝;儿童精准计算透析剂量、选合适设备及谨慎用药;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注重血管通路及血糖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超滤及个体化抗凝。
一、肾静脉血栓概述
肾静脉血栓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内血栓形成,导致肾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二、透析治疗适用情况
1.急性肾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肾损伤:当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严重的急性肾损伤,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快速升高,经评估内科保守治疗难以快速纠正肾功能时,需考虑透析治疗。例如,若患者血肌酐在短时间内升高超过基础值的50%,且伴有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难以纠正等情况。
2.慢性肾静脉血栓致慢性肾衰竭:慢性肾静脉血栓逐渐进展,肾脏功能进行性恶化,达到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标准,如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低于15ml/min/1.73m2,同时伴有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此时透析治疗是维持患者生命、改善症状的重要手段。
三、透析方式选择
1.血液透析:
原理: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弥散、对流等方式,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过多水分,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优势:对小分子毒素清除效率高,能迅速纠正高钾血症、肺水肿等紧急情况。例如,一次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可使血钾降低12mmol/L。
劣势:需建立血管通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
2.腹膜透析:
原理:以腹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通过弥散和超滤作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优势: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较好地保护残余肾功能,操作相对简便,可居家进行。研究表明,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速度相对较慢。
劣势:存在腹膜炎、导管相关感染等风险,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能力有限。
四、透析治疗的注意事项
1.血管通路维护:
血液透析:若采用动静脉内瘘,需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不要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输液等,定期进行内瘘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内瘘血管情况。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防止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腹膜透析:妥善固定腹膜透析导管,避免牵拉、扭曲,保持出口处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严格遵守换液操作流程,防止细菌侵入腹腔。
2.抗凝治疗:肾静脉血栓患者本身处于高凝状态,透析过程中需合理使用抗凝剂,既要防止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又要避免抗凝过度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应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个体化调整抗凝剂剂量。例如,对于合并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
3.营养支持:透析患者营养物质丢失较多,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一般蛋白质摄入量为1.21.4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同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纠正贫血,可适当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透析方式时,若患者心肺功能难以耐受血液透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优先考虑腹膜透析。同时,老年人免疫力较低,腹膜透析时要更加注意预防腹膜炎的发生,严格遵守换液操作规范。在抗凝治疗方面,由于老年人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谨慎调整抗凝剂剂量。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透析治疗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透析过程中,要精准计算透析剂量,以满足儿童代谢需求,同时避免透析过度导致营养不良。对于血液透析的儿童,要选择合适的透析管路和透析器,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腹膜透析时,要注意透析液的温度、渗透压等,避免对儿童腹膜造成损伤。此外,儿童好动,要妥善固定腹膜透析导管,防止意外脱管。在药物使用方面,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
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建立和维护难度相对较大,需更加注重内瘘的保护和导管的护理。同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透析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肾静脉血栓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血液透析时要控制超滤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超滤导致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腹膜透析相对血流动力学稳定,但也要注意容量负荷的管理,防止诱发心力衰竭。在抗凝治疗方面,需综合评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