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是一种常见儿科疾病,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主要有营养性、溶血性和失血性贫血三种病因,可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容易疲劳等症状,可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类型采取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治疗,家长应注意预防。
1.病因:
营养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饮食中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外在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破坏过多。
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出血等。
2.症状:
皮肤和黏膜苍白,以口唇、指甲床最为明显。
容易疲劳、乏力、活动后气促。
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3.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肝脾肿大等,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可明确贫血的类型和病因。
4.治疗:
营养性贫血:通过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口服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
溶血性贫血: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免疫抑制剂、输血等。
失血性贫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止血、输血等。
5.预防:
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贫血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