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是什么病啊
中医称附骨疽为“无头疽”,西医称为“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四肢长骨,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轻微、易反复发作,其病因包括外来伤害、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肝肾不足,其临床表现包括初期、成脓期、溃后期和后期四个阶段,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支持治疗和其他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饮食宜清淡。
附骨疽是一种发生在骨骼和肌肉之间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无头疽”,西医称为“化脓性骨髓炎”。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长骨,病程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轻微,局部可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容易反复发作,甚至可导致终身残疾。
附骨疽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来伤害:包括创伤、手术、火器伤等,使邪毒乘虚而入,瘀血凝滞,经络阻隔,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
2.外感六淫: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之邪,热毒壅滞,均可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下注于骨,发为本病。
4.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外邪,发为本病。
附骨疽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初期:局部突然剧痛,皮色微红,继则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局部肿胀,拒按,活动受限。
2.成脓期:局部肿胀疼痛加剧,皮肤呈暗红色,高热持续不退,有波动感,可触及脓肿。
3.溃后期: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液稀薄,夹有絮状分泌物,创面肉色不鲜,愈合缓慢。
4.后期:溃后疮口经久不愈,或形成窦道,周围皮肤色素沉着,患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
附骨疽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改变。诊断明确后,应及时进行治疗。
附骨疽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疗程一般为4~8周。
2.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引流、病灶清除、死骨取出等,术后配合抗生素治疗和换药。
3.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可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5.其他治疗:如局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症状。
附骨疽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以免诱发附骨疽。
4.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总之,附骨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