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用的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是基础治疗,适用于多种人群,疗程长且需定期复查,药物有不同不良反应;放射性碘治疗适用于特定患者,但妊娠等人群不适用,治疗后部分会出现甲减;手术治疗针对甲状腺肿大显著等情况,术前需准备,术后可能有多种并发症。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和青少年首选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妊娠早期选丙硫氧嘧啶,控制剂量并加强胎儿监测,产后避免母乳喂养;老年患者综合评估,药物起始剂量酌减,避免治疗过度;有其他病史患者,依不同病史谨慎选治疗方式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一、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用的方法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是甲亢的基础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的患者,也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妊娠妇女等特殊人群。常用药物包括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药物治疗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病情,疗程通常较长,一般需12年,期间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及肝功能等指标,以调整药物剂量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例如,甲巯咪唑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皮疹、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丙硫氧嘧啶除了类似不良反应外,还可能有严重的血管炎等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
2.放射性碘治疗:利用放射性碘(131I)被甲状腺摄取后释放出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甲状腺肿大明显、对手术不耐受等患者。但对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年龄过小(一般小于25岁)等人群不适用。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长期补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研究显示,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甲减的概率逐年增加,510年后甲减发生率可达40%70%。
3.手术治疗:即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适用于甲状腺肿大显著,有压迫症状,或怀疑有癌变等情况。手术前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加用碘剂使甲状腺变硬、变小,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低钙血症等。一般建议患者术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因甲状腺组织切除过多而出现甲减,需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甲亢首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因为放射性碘治疗可能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及其周围组织的发育。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剂量调整要更加精细,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家长要督促孩子按时服药,定期带孩子复查。
2.妊娠妇女:妊娠早期(前3个月)首选丙硫氧嘧啶,因甲巯咪唑可能有致胎儿畸形的风险。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药物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导致胎儿甲状腺肿或甲减。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整个孕期要加强胎儿监测,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产后如需继续服药,应避免母乳喂养,因为抗甲状腺药物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甲状腺功能。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甲亢可能加重这些基础疾病。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基础疾病情况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起始剂量可能需适当减少,因为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相对较差,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心肺功能等,确保治疗安全性。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避免因治疗过度导致甲减,因为老年人甲减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
4.有其他病史患者:如合并肝脏疾病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因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都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可能加重原有肝脏疾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如选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关注抗甲状腺药物对血常规的影响,避免加重血液系统异常。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患者,甲亢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加重,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控制甲亢症状,同时治疗心血管基础疾病,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