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现多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病理特征为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破坏致胆汁淤积、肝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病因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因素有关,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胆管上皮细胞,遗传因素通过相关基因多态性起作用,环境因素可能触发疾病。临床表现分早期(乏力、瘙痒)、进展期(黄疸、脂肪泻、肝脾肿大)、晚期(肝硬化并发症)。诊断靠血液检查(ALP、GGT等指标及AMAM2抗体)、影像学检查(超声、MRCP)、肝脏穿刺活检。治疗有药物(熊去氧胆酸等)、营养支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肝移植。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护理;女性患者有生育计划提前沟通;有基础疾病患者关注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现多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破坏,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因素:大部分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M2亚型,这种抗体对PBC具有高度特异性。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启动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胆管损伤。
2.遗传因素:PBC有家族聚集倾向,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与PBC易感性相关,如HLADR8、HLADRB10803等,提示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3.环境因素:一些环境因素可能触发PBC,如细菌感染、毒素暴露等。例如,研究发现某些肠道细菌的抗原成分与胆管上皮细胞存在相似性,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起病隐匿,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乏力常持续存在,且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瘙痒多为全身性,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还会有脂肪泻,由于胆汁排泄障碍,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所致。同时,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肝脏质地变硬。
3.晚期表现:发展为肝硬化后,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四、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是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AMA及其M2亚型抗体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酸等指标也常升高。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排除肝外胆管梗阻等其他疾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系统,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3.肝脏穿刺活检:组织学检查可见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胆管破坏及纤维化等典型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为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
五、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治疗PBC的一线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延缓疾病进展。对于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佳的患者,可加用奥贝胆酸等药物。
2.营养支持:由于脂肪吸收不良,患者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3.肝移植:对于终末期PBC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瘙痒等症状的耐受性可能更差,护理上要更加注重皮肤护理,避免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家属应加强监督,确保按时服药。
2.女性患者:PBC好发于中年女性,女性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若有生育计划,应提前与医生沟通。因为某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疾病本身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内分泌失调症状,患者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PBC时,要注意药物对血压、血糖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糖代谢,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方案。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延缓PBC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