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和湿疹的区别
汗疱疹与湿疹在多方面存在差异。定义上,汗疱疹是手掌等部位的复发性水疱皮肤病,多认为是湿疹样反应;湿疹是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不明。临床表现方面,汗疱疹好发于手掌等,为米粒水疱,有季节性;湿疹可发于体表各处,皮疹多样,无明显季节性。病因上,汗疱疹与局部、精神等因素有关;湿疹与内外因等相关。治疗上,两者都需避免诱发因素,汗疱疹依不同阶段选炉甘石洗剂等,湿疹依急性期等不同情况选硼酸溶液湿敷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皮肤娇嫩用药需谨慎;孕妇用药要小心,尽量靠一般治疗;老年人皮肤干燥,治疗时要注重保湿及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方面
1、汗疱疹:是一种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指端皮肤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常伴有手足多汗。过去曾认为其与汗腺、出汗有关,目前多认为是一种湿疹样反应,可能由多种因素诱发。
2、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机体内因、外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汗疱疹
好发部位:主要在手掌、手指侧面、指端皮肤,严重时可扩展到手背、足底。
皮疹特点:初期为米粒大小的水疱,疱液清亮,疱壁较厚,不易破溃,常成批出现,对称分布。水疱一般12周后干涸,形成领圈状脱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烧灼感。
病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易反复发作。
2、湿疹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耳部、四肢屈侧、手部、小腿等部位。
皮疹特点: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搔抓后形成糜烂面;亚急性期渗出减少,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皮疹形态多样,边界一般不太清晰。瘙痒剧烈。
病程:无明显季节性,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
三、病因方面
1、汗疱疹
局部因素:如接触镍、铬等金属过敏原,或接触洗涤剂、橡胶手套等刺激性物质。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压力大、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汗疱疹。
其他:遗传因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等也可能与汗疱疹的发生有关。
2、湿疹
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感染病灶、新陈代谢异常、神经精神因素等。
外因:如食物(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生活环境(炎热、干燥等)、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四、治疗方面
1、汗疱疹
一般治疗: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金属、刺激性物质等;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减少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早期水疱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脱皮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曲安奈德尿素软膏等;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2、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并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刺激性物质,避免热水烫洗、搔抓等。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
药物治疗: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采用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塞米松乳膏等;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瘙痒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汗疱疹:儿童皮肤娇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选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温和、低浓度的糖皮质激素药膏,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导致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儿童可能因瘙痒而搔抓,家长需注意看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湿疹:儿童湿疹发病率较高,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饮食和生活环境,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并避免接触。给孩子穿着宽松、纯棉的衣物,避免摩擦刺激皮肤。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外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2、孕妇
汗疱疹: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也需选择相对安全的品种,如炉甘石洗剂等。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间。同时,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这对病情控制也有帮助。
湿疹:孕妇患湿疹同样要注意避免自行用药。尽量通过一般治疗缓解症状,如保持皮肤清洁、保湿等。若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权衡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切不可自行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或强效糖皮质激素药膏,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老年人
汗疱疹:老年人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减弱,在治疗汗疱疹时,除使用药物外,更应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滋润度较高的保湿霜。由于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口服药物时需谨慎,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湿疹:老年人湿疹常因皮肤干燥、瘙痒而搔抓,容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家属应关心老人,提醒其避免搔抓。在治疗上,外用药物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同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若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这有助于湿疹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