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型痿证是中医病症概念,指因脾肾阳气亏虚,导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的病症,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为人体阳气之根。脾肾阳虚型痿证的发生,多因久病体虚,累及脾肾;或房劳过度、年老体衰,导致肾阳亏虚,火不生土,进而影响脾阳;亦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日久及肾,最终形成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温煦功能减弱,水谷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濡养肢体筋脉,导致肢体痿软无力。患者除肢体痿废不用外,还常伴有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部冷痛、久泻不止、五更泄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等脾肾阳虚的表现。
治疗上以温补脾肾为原则,常用方剂如右归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药物包括熟地黄、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党参、白术、干姜等,需要遵医嘱使用,同时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选取脾俞、肾俞、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症状。此外,患者在生活中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以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