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儿童和青少年长骨中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通过血液循环传播。症状包括发热、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检查、骨髓穿刺和X光检查。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增强免疫力和预防外伤。
1.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细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也可能引起感染。
感染途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骼,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外伤等。
2.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常见症状,通常伴有寒战。
疼痛:受累骨骼区域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加重。
肿胀:受累部位可能会肿胀、发红。
功能障碍:患儿可能会出现活动受限,不愿意使用患肢。
3.诊断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也可能升高。
骨髓穿刺: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获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诊断。
X光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等改变。
4.治疗
抗生素治疗: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静脉输注,通常需要持续数周。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引流和清创,以清除感染组织。
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给予营养支持等。
5.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处理皮肤感染,避免感染扩散。
增强免疫力: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
预防外伤:避免受伤,尤其是开放性骨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出现发热、骨骼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