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是一种骨骼感染性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其主要症状有疼痛、发热、红肿、功能障碍等。通常采用抗生素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卫生、避免受伤和感染等。
1.病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直接感染或附近组织感染扩散而来。
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如患有糖尿病、免疫缺陷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更容易患上急性骨髓炎。
2.症状:
疼痛:受累骨骼区域会出现剧烈的疼痛,通常在夜间加重,活动时疼痛加剧。
发热:体温可能会升高,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红肿:感染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和触痛。
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可能受限,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
3.诊断: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影像学检查:X光、磁共振成像(MRI)或骨扫描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骨髓炎的位置和程度。
细菌培养:从感染部位采集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致病菌。
4.治疗: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生素来消灭细菌感染,通常需要持续使用一段时间,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手术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引流脓液、清除感染组织或修复受损的骨骼。
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充营养、止痛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和恢复健康。
5.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受伤和感染,及时处理伤口。
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预防感染。
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避免感染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骨髓炎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如果怀疑患有急性骨髓炎,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小于5岁的儿童,急性骨髓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特别关注。医生可能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