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和鹅口疮的区别是什么
马牙和鹅口疮的区别在于:马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自行消退,无明显症状;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会出现白色斑块,影响吃奶和口腔健康,需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1.定义:
马牙:是指在新生儿或婴儿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出现的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会在数周后自然消退。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更容易患病。
2.症状:
马牙: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不会影响婴儿的吃奶和口腔健康。
鹅口疮:患儿口腔黏膜会出现白色斑块,不易擦去,强行擦拭后会出现溢血创面,患儿会因此出现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等症状,有时还会伴有低热。
3.病因:
马牙: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与婴儿的口腔环境和吸吮方式有关。
鹅口疮: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肠道和阴道中,但在婴儿口腔中数量过多时就会引发感染。引起鹅口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乳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也可导致霉菌感染,继而出现鹅口疮。
4.治疗方法:
马牙: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会自行消退,家长只需注意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即可。
鹅口疮:治疗鹅口疮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等,同时要注意口腔护理,在喂奶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如果患儿症状严重,或伴有其他疾病,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此外,还需要注意纠正患儿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注意饮食卫生等。
需要注意的是,马牙和鹅口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误诊,因此如果家长对婴儿的口腔问题有疑虑,最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