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记录
胫骨平台骨折诊疗需关注多方面。首先要了解患者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及受伤经过、既往病史等病史。术前通过X线、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及骨折细节。手术时依患者状况选麻醉方式,按骨折情况选切口、复位并固定,同时处理软组织损伤。术后做好伤口、引流管管理,并依骨折愈合情况开展康复治疗。对于儿童、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诊疗和康复各有注意要点。
一、一般资料
1.患者基本信息: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骨骼特性不同,儿童骨骼韧性好但塑形能力强,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影响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性别差异可能影响肌肉力量及康复速度,职业与术后功能恢复需求相关,如运动员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要求更高。
2.病史:详细询问受伤经过,包括受伤时间、地点、受伤机制(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受伤机制常决定骨折类型。了解既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高,需更严格控制血糖及预防感染;有膝关节旧疾者,手术需兼顾原有疾病。
二、术前诊断
1.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明确骨折部位、类型,Schatzker分型常用于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CT及三维重建可更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关节面损伤情况,为手术提供更准确信息。MRI能发现隐匿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如韧带、半月板损伤,以便术中一并处理。
三、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年龄等选择合适麻醉,如全身麻醉用于无法配合的患者或复杂手术;椎管内麻醉适用于多数成年患者,对全身影响较小。
2.手术切口:依据骨折类型、部位选择切口,常用前外侧、前内侧或后外侧切口。如外侧平台骨折多采用前外侧切口,可良好暴露骨折部位,方便操作。
3.骨折复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通过手法或器械对骨折进行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胫骨髁的正常解剖形态。关节面台阶应尽量小于2mm,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
4.固定方式: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系统,适用于大多数类型骨折;对于简单骨折,也可选用外固定支架,尤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便于观察及处理伤口。
5.软组织处理:若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需在骨折固定后进行修复。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可采用重建手术;半月板损伤,根据损伤类型选择缝合或部分切除。
四、术后处理
1.伤口管理: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预防感染。若为开放性骨折,术后需按规定使用抗生素。
2.引流管管理:若术中放置引流管,需记录引流液颜色、量及性质,一般术后2448小时,当引流量小于50ml时可考虑拔除。
3.康复治疗: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负重训练,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应尽量选择对骨骺影响小的方式。术后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骼生长。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康复情况,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护理。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术后需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康复过程中,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应注意预防跌倒,防止二次骨折。活动量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应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易引发感染。心脏病患者,手术及术后康复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避免因手术应激或康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