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形成原因有哪些
龋齿形成主要受细菌、饮食、宿主、时间四方面因素影响。细菌方面,变形链球菌等可形成牙菌斑并产酸致牙齿脱矿,不同年龄口腔菌群有差异。饮食方面,糖类尤其是蔗糖致龋性强,高糖饮食人群龋齿发病率高,膳食纤维可降低风险,黏性食物则增加几率。宿主方面,牙齿窝沟点隙等薄弱部位及矿化程度低易患龋,唾液能冲洗和再矿化牙齿,口腔卫生习惯不良会增加龋齿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习惯有别。时间方面,龋齿形成是慢性过程,菌斑成熟需1014天,频繁进食含糖食物会加速龋齿形成。
一、细菌因素
细菌是导致龋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口腔内存在多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与龋齿关系密切。变形链球菌能利用食物中的蔗糖合成不溶性细胞外多糖,这些多糖可黏附在牙面上,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细菌聚集生长的生态环境,其中的细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等。当牙菌斑内的pH值降至临界值以下(一般pH值约5.5),牙齿表面的矿物质,主要是羟基磷灰石,就会开始溶解,逐渐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进而形成龋齿。研究表明,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多、活性高的人群,患龋齿的风险明显增加。不同年龄阶段,口腔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儿童口腔菌群相对简单,随着年龄增长,口腔菌群逐渐复杂,细菌引发龋齿的风险也有所变化。
二、饮食因素
1.糖类:糖类是细菌代谢产酸的主要底物,对龋齿形成影响重大。蔗糖是致龋性最强的糖,它不仅为细菌提供能量,还可被细菌利用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前者参与牙菌斑形成,后者在细菌缺乏外源糖时可被分解产酸。其他糖类如葡萄糖、果糖等也有致龋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经常摄入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甜饮料等的人群,龋齿发病率显著高于低糖饮食人群。儿童尤其喜好甜食,若不注意控制,易患龋齿。
2.其他食物成分:一些食物成分对龋齿有一定影响。膳食纤维能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清洁口腔,减少食物残渣和细菌在牙面的附着,从而降低龋齿风险。而黏性较大的食物,如糯米制品等,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易清洁,为细菌提供更多产酸机会,增加龋齿发生几率。
三、宿主因素
1.牙齿结构: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矿化程度与龋齿发生密切相关。牙齿的窝沟点隙是天然的薄弱部位,这些部位易滞留食物残渣和细菌,且不易清洁,因此窝沟龋较为常见。牙齿矿化程度低,其抗酸能力弱,更易发生龋齿。例如,婴幼儿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患龋风险较高。
2.唾液:唾液对维持口腔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机械性地冲洗口腔,减少细菌和食物残渣在牙面的停留。唾液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等成分还可参与牙齿的再矿化过程,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唾液分泌量减少或唾液成分改变,如口干症患者,唾液分泌不足,口腔自洁和缓冲能力下降,龋齿发生率明显升高。
3.口腔卫生习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有效预防龋齿。正确刷牙可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降低龋齿风险。刷牙不彻底或不按时刷牙,牙菌斑就会在牙面堆积,增加龋齿发生可能。使用牙线能清洁牙齿邻面,弥补刷牙的不足。不使用牙线,邻面易残留食物残渣,为龋齿滋生创造条件。不同年龄人群口腔卫生习惯差异较大,儿童可能难以掌握正确刷牙方法,需要家长引导和监督;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口腔清洁不便,也需注意口腔卫生维护。
四、时间因素
龋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渐进性过程,从细菌黏附、牙菌斑形成、细菌代谢产酸到牙齿脱矿,需要一定时间。菌斑在牙面的成熟一般需要1014天,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及时清除菌斑,可有效预防龋齿。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短也影响龋齿发生,频繁进食含糖食物且间隔时间短,会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加速牙齿脱矿,增加龋齿形成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