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股骨骨折怎么办
老人股骨骨折较为常见,因年龄增长骨骼退变、骨密度降低等所致。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适用于身体差或骨折移位不明显者,通过牵引及药物治疗,防并发症)与手术治疗(多数身体允许者适用,常见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全面评估风险)。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26周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6周后根据愈合情况负重、平衡及步态训练,循序渐进)。同时要预防处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患慢性病、身体虚弱、认知功能障碍老人,治疗康复时需关注基础病、身体承受力及安全认知等。
一、老人股骨骨折概述
老人因年龄增长,骨骼会发生退行性改变,骨密度降低,骨质变得疏松,加之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下降,股骨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这不仅会给老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二、老人股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老人,或是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情况。主要通过牵引治疗,借助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使骨折断端逐渐复位并维持在正确位置,促进骨折愈合。牵引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老人身体状况,防止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等。
2.手术治疗
对于大多数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手术治疗是更常用的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内固定手术,如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等,这种方式能使骨折部位得到稳定固定,利于老人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还有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颈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等情况,该手术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术前需对老人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
三、老人股骨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
一般在骨折后12周,此时骨折部位还不稳定,康复训练主要以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比如让老人主动进行腿部肌肉的绷紧和放松动作,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减轻肿胀。
2.中期康复
骨折26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适当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关节灵活性。
3.后期康复
骨折6周以后,若骨折愈合良好,可进行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配合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帮助老人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肺部感染
老人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易引发肺部感染。应鼓励老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为老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使用化痰药物。
2.深静脉血栓
骨折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可通过物理方法,如使用气压治疗装置,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高危老人,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压疮
长期卧床使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老人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防止压疮发生。一旦出现压疮,应及时进行清创、换药等处理。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
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在治疗股骨骨折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继续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因为高血压可能影响手术麻醉安全,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增加感染风险。
2.身体虚弱的老人
这类老人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耐受性较差,无论是手术还是康复训练,都要充分考虑其身体承受能力。康复训练强度应适当降低,增加训练次数,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在营养支持方面,要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帮助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
3.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
对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康复训练和护理难度较大。护理人员和家属需更加耐心,反复指导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动作。同时要注意老人的安全,防止在训练过程中因认知不清而发生意外。可采用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帮助老人理解康复训练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