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性血管炎和荨麻疹的区别
荨麻疹和荨麻疹性血管炎在多方面存在区别。概念上,荨麻疹是常见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而荨麻疹性血管炎属于血管炎特殊类型。临床表现上,前者风团持续短、消退无痕迹,主要症状为瘙痒,重者伴胃肠道及呼吸道症状;后者风团持续长,消退留痕迹,还伴有全身及内脏症状。病理改变上,荨麻疹真皮浅层水肿、血管壁无炎症,荨麻疹性血管炎则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等。实验室检查,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多、可查过敏原,荨麻疹性血管炎白细胞等可能升高、血沉增快、补体降低、自身抗体可能阳性。治疗上,荨麻疹以抗组胺药为主,重者用激素等急救;荨麻疹性血管炎除抗组胺药,常需激素,顽固者用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需密切观察、谨慎用药;孕妇用药更谨慎,优先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搔抓及监测基础疾病指标。
一、概念区别
1.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征为风团样皮疹,通常在数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且消退后不留痕迹。
2.荨麻疹性血管炎:属于血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改变为皮肤小血管的炎症,不仅有类似荨麻疹的表现,还涉及血管壁的炎症损伤。
二、临床表现区别
1.皮疹特点
荨麻疹:风团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多为淡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风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很少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
荨麻疹性血管炎:皮疹也表现为风团样损害,但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24小时,甚至数天,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鳞屑或紫癜样改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水疱、大疱等表现。
2.伴随症状
荨麻疹: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部分患者在病情较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呼吸道症状。
荨麻疹性血管炎:除皮肤症状外,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乏力等。还可能累及肾脏、肺部等内脏器官,出现蛋白尿、血尿、咳嗽、气短等症状。
三、病理改变区别
1.荨麻疹:病理检查通常显示真皮浅层水肿,血管周围有少许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血管壁无明显炎症改变。
2.荨麻疹性血管炎:病理特征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核尘,这是其与荨麻疹在病理上的重要区别。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1.荨麻疹:一般情况下,血常规可能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患者过敏原检测可发现相关过敏原。
2.荨麻疹性血管炎:除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外,还可能出现血沉增快、补体降低(尤其是C3、C4)等表现。部分患者自身抗体检查可能呈阳性,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
五、治疗区别
1.荨麻疹:治疗主要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可有效控制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等情况,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急救。
2.荨麻疹性血管炎:由于其涉及血管炎症,治疗相对复杂。除使用抗组胺药物外,常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炎症反应。对于病情顽固、对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有禁忌的患者,可能还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患荨麻疹或荨麻疹性血管炎时,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要注意观察其是否有搔抓、烦躁不安等表现,以判断瘙痒程度。
在治疗方面,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对于低龄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
若儿童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高热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2.孕妇
孕妇患荨麻疹或荨麻疹性血管炎,用药要特别谨慎,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
尽量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避免食用可能致敏的食物,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皮肤受刺激。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老年人皮肤干燥,患这两种疾病时,皮肤瘙痒可能更明显,要避免过度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可适当使用润肤剂保持皮肤湿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