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血液中多可检查出不同的自身抗体,可能与不同HLA亚型有关,对非甾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缓解性反应。
一、分类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等。
2.脊柱关节炎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等。
3.退行性变
如骨关节炎。
4.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的风湿病
如痛风、假性痛风。
5.感染相关的风湿病
如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6.肿瘤相关的风湿病
如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7.神经血管疾病
如胸廓出口综合征、雷诺现象等。
8.骨与软骨病变
如骨质疏松、骨软化等。
二、症状
1.疼痛
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全身关节均可发生疼痛,疼痛的性质、部位不同,可能是游走性的,也可能是固定的,疼痛发作时可能会有红肿、灼热等表现。
2.肿胀
是关节炎症的常见表现,可能会导致关节畸形。
3.晨僵
是指早晨起床后,关节或肌肉发紧、僵硬、活动不灵或受限,严重时可有全身关节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4.发热
是风湿病的常见症状,可为低热、中等度发热、也可为高热,往往可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同时血沉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急性嗜中性发热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5.皮肤黏膜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等可出现皮疹、口腔溃疡、皮肤溃疡、网状青紫、眼部症状等。
6.雷诺现象
指手指或足趾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发紫、发红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严重的可有皮肤溃破,可见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7.肌肉无力
可见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感染性肌炎、皮肌炎、代谢性肌病及药物相关性肌病等。
8.系统损害
部分风湿病患者还会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如心脏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呼吸系统(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消化系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三、检查
1.自身抗体检测
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对风湿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帮助医生了解关节、骨骼的病变情况。
3.其他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等,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四、诊断
风湿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时还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步骤: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特点、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关节、肌肉、皮肤、黏膜等部位。
3.实验室检查
如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等。
4.其他检查
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等,以了解是否有系统损害。
5.排除其他疾病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6.综合分析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风湿病,并明确风湿病的类型。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休息、保暖、避免劳累、适当运动等。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
(2)抗风湿药
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可改善病情,延缓疾病进展。
(3)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缓解症状。
(4)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可用于治疗病情较重的风湿病。
(5)生物制剂
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等,对某些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4.其他治疗
如物理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六、预防
1.注意保暖
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
2.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高嘌呤、高脂肪、高盐饮食。
3.适当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
4.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5.定期体检
有风湿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