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疾病,中青年女性多发,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眼、皮肤等器官,起病缓慢,多有乏力、盗汗、低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表现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胸部影像学改变与症状可不一致,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肤、眼部、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抗核抗体阳性等,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测定约90%的患者升高,胸部X线或CT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肺活检等有助于诊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预后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1.肺部表现
咳嗽:多为刺激性咳嗽,有时可有少量黏痰。累及气管隆突或支气管时,可出现类似百日咳样咳嗽。
咳痰:多为少量黏痰,可有少量咯血。
呼吸困难:是肺结节病最常见的症状,可因累及肺部范围不同而轻重不一。
胸痛:常为隐痛,可随呼吸运动而加重。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
2.肺外表现
皮肤:约10%~30%的患者可出现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冻疮样狼疮、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等。
眼部:约20%~30%的患者可出现眼部病变,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
骨骼肌肉:约10%~20%的患者可出现骨骼肌肉病变,如对称性、游走性关节炎,肌肉疼痛、无力等。
神经系统:约5%~10%的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膜炎、脑炎、周围神经炎等。
心血管系统:约1%~3%的患者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病变,如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等。
其他:约10%~20%的患者可出现脾脏肿大、肝脏肿大、腮腺肿大等。
3.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
乏力:常感全身乏力,休息后不能缓解。
消瘦:体重逐渐下降,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4.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抗核抗体阳性等。
痰涂片和培养:一般无阳性发现。
结核菌素试验:部分患者可呈阳性反应。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测定:约90%的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升高。
其他:胸部X线或CT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肺活检等有助于诊断。
5.诊断标准
胸部影像学检查:双侧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肺部浸润影。
结节病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升高、Kveim试验阳性等。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肉芽肿性疾病:如结核、真菌、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肿瘤等。
肺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经皮肺活检证实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且抗酸染色阴性。
6.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一般用量较大,疗程较长。免疫抑制剂可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糖皮质激素减量或不能耐受者。
其他治疗:如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
7.预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有严重心、脑、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肺结节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