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可引起先天性和后天性感染,对胎儿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危害较大,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进行母乳喂养等方式。
一、概述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一种疱疹病毒,可引起先天性和后天性感染。先天性CMV感染是指孕妇在妊娠期感染CMV后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早产、流产、胎儿畸形等。后天性CMV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如AIDS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新生儿CMV感染是指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CMV感染,可分为先天性CMV感染和后天获得性CMV感染。
二、病因
1.先天性CMV感染
孕妇在妊娠期感染CMV,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接触到CMV感染的分泌物或产道。
母乳喂养时,婴儿吞咽含有CMV的乳汁。
2.后天获得性CMV感染
与CMV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输入含有CM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免疫抑制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CMV。
三、症状
1.先天性CMV感染
大多数患儿出生时无症状,但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皮疹、小头畸形、智力发育迟缓、听力障碍等症状。
约20%的患儿可出现脉络膜视网膜炎,这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2.后天获得性CMV感染
少数患儿可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取患儿的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CMV感染的金标准。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CMVDN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血清学检查:检测CM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2.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测肝脏、脾脏、心脏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头颅MRI检查:可用于检测脑损伤的情况。
五、治疗
1.先天性CMV感染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有黄疸的患儿,可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有肝脾肿大的患儿,可使用保肝药物治疗;有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对于有严重后遗症的患儿,可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和干预。
2.后天获得性CMV感染
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
六、预防
1.孕妇在妊娠期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2.避免与CMV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3.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应注意防护,避免接触CMV感染的分泌物或产道。
4.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AIDS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应注意预防CMV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如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
5.提倡母乳喂养,对于CMV感染的母亲,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乳喂养。
七、注意事项
1.对于有CMV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如出现发热、皮疹、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对于确诊为CMV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3.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4.对于有后遗症的患儿,应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