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可治疗高胰岛素血症,其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发挥作用。适用人群包括成年肥胖或超重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确诊相关病症的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肾功能和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谨慎或禁用。治疗高胰岛素血症时,二甲双胍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增强疗效,若不耐受或有禁忌证可考虑替代药物,同时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基础。
一、二甲双胍可以治疗高胰岛素血症
二甲双胍在治疗高胰岛素血症方面具有一定效果。高胰岛素血症常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胰岛素抵抗时,机体为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1.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够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进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增强,减少胰岛素的代偿性分泌,降低血胰岛素水平。例如,在一些针对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研究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胰岛素水平也随之降低。
2.调节能量代谢:二甲双胍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内能量代谢,减少脂肪合成,增加脂肪酸氧化,改善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密切相关,通过改善脂代谢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二、适用人群
1.成年人:对于成年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且伴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二甲双胍是常用的治疗药物。比如成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状况。
2.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如果确诊为2型糖尿病或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在充分评估利弊后,也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不过,青少年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血糖、胰岛素水平等。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减退,二甲双胍主要经肾脏排泄,使用二甲双胍时,需更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风险。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前需评估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目前不推荐孕妇使用二甲双胍治疗高胰岛素血症,因为缺乏足够的关于其对胎儿安全性的研究。哺乳期女性如需使用,需权衡药物对婴儿的潜在风险,因二甲双胍可通过乳汁分泌。
肾功能不全患者:二甲双胍的使用需谨慎,随着肾功能下降,药物清除减少,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根据肾功能受损程度,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肝功能不全患者:虽然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但严重肝功能不全时,乳酸代谢能力下降,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此类患者使用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相关症状。
三、联合治疗及替代治疗
1.联合治疗:在治疗高胰岛素血症时,二甲双胍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同时有助于减轻体重。但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2.替代治疗:若患者不能耐受二甲双胍,或存在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可考虑其他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此外,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治疗高胰岛素血症的基础,无论是否使用药物,患者都应坚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这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